25.1實驗室的意外轉折,暗物質塗層的“順力”突破
地球曆2936年夏的華夏號,八層材料實驗室的通風係統持續運轉,金屬儀器的嗡鳴與數據流的細微聲響交織,空氣中彌漫著暗物質晶體特有的冷冽氣息。
洛克斯蹲在測試裝置前,指尖在控製台上來回滑動,屏幕上跳動的參數讓他眉頭緊鎖。
這已是新型暗物質微粒塗層的第17次測試,前16次均因塗層抗衝擊性能不足,以碎裂告終。
此時華夏艦隊正處於星際塵埃帶邊緣,虛空環境中存在不規則力場擾動,常規護盾塗層依賴分子密度硬扛衝擊的思路,在動態力場下極易因應力集中導致碎裂。
這已是新型暗物質微粒塗層的第17次測試,前16次均因塗層抗衝擊性能不足,以碎裂告終。
鮮有人知道,第13次測試時,洛克斯曾發現過異常,當時他誤將虛空衝擊軌跡調偏了15°,塗層表麵的微粒突然出現不規則振動,應力值下降了12,可他當時隻當是設備誤差,覺得“角度偏差無意義”,隨手記下數據便繼續按原思路測試,沒再多深究。
洛克斯此次研發的“虛空親和型暗物質微粒塗層”,核心是嘗試通過微粒與虛空力場的微弱共振,實現“動態卸力”,但此前因未找到力場適配的臨界參數,始終未能成功。
“再試最後一次,不行就重新調整微粒配比!”洛克斯抬手擦了擦額角的汗,將新製備的塗層樣本穩穩固定在虛空模擬艙的卡槽裡。
按常規技術邏輯,護盾塗層需靠分子密度硬扛衝擊,可他偏要嘗試“動態卸力”的新思路,特意將測試裝置的虛空衝擊軌跡設為動態變化模式,想讓塗層借軌跡偏移分散能量。
“啟動衝擊程序,強度50!”洛克斯按下啟動鍵,目光死死鎖定監控屏。
幽紫色的虛空衝擊瞬間從裝置中迸發,如一道狂暴的光帶直撲塗層樣本。
屏幕上,塗層表麵的應力值飛速攀升,紅色預警線持續閃爍,前幾次失敗時,正是在這個階段,塗層會從分子間隙開始崩裂,最終碎成無法回收的微粒。
動態虛空衝擊模擬的是實戰中“多方向力場疊加”場景,此時塗層承受的是“瞬時不均勻壓力”。
按此前數據,當應力值超過5.2x10?pa時,塗層分子鍵會因無法承受剪切力而斷裂,這也是前16次測試失敗的核心原因。
3秒後,塗層邊緣果然出現一道細微裂痕,應力值突破安全閾值,檢測儀發出尖銳的蜂鳴。
“又要失敗了……”洛克斯沮喪地伸手,準備按下停止鍵。
可就在指尖即將觸碰到按鈕的瞬間,實驗室的通風係統突然出現短暫故障,送風口的氣流方向發生偏移,一股帶著未散儘暗物質殘留的氣流,意外吹向了測試裝置的力場調節旋鈕。
旋鈕被氣流帶動,輕微轉動了0.5度,虛空模擬艙內的衝擊軌跡隨之發生微妙偏移。
原本直撲塗層裂痕的衝擊能量,竟順著塗層的自然形變方向滑了過去!
監控屏上的應力值瞬間回落,那道即將擴大的裂痕不僅沒有蔓延,反而在衝擊能量的帶動下微微收縮,塗層表麵泛起一層淡藍色微光。
旋鈕被氣流帶動,輕微轉動了0.5度,虛空模擬艙內的衝擊軌跡隨之發生微妙偏移。原本直撲塗層裂痕的衝擊能量,竟順著塗層的自然形變方向滑了過去!
洛克斯瞳孔猛地一縮,瞬間想起第13次測試那組被忽略的數據,“15°夾角時微粒振動異常”!
他盯著監控屏上軌跡偏移的角度,手指飛快在計算器上敲動。
模擬艙力場傳導比是301,旋鈕轉動0.5度,恰好對應艙內衝擊軌跡偏移15°。
“不是事故,這是關鍵變量!”他猛地攥緊拳頭,之前的沮喪一掃而空,眼裡隻剩興奮的光芒。
這一意外偏移恰好觸發了“暗物質微粒虛空力場共振效應”,旋鈕轉動使衝擊軌跡與塗層內暗物質微粒的排列方向形成15°夾角,符合“力場順向傳導”的臨界角度。
此時衝擊能量不再直接作用於分子鍵,而是通過暗物質微粒的振動轉化為塗層的“彈性勢能”,既避免了應力集中,又增強了防護韌性,這正是洛克斯此前未找到的核心適配參數。
“彆停!接著測!”洛克斯猛地收回手,眼睛亮得驚人。
10分鐘後,塗層依舊完好無損,抗衝擊時間比預期多了整整12分鐘,力場損耗率也從之前的45驟降至18。
他抓起通訊器,聲音因激動有些發顫:“老林頭兒,快到八層來!你那九階修煉卡殼的事兒,說不定能從這塗層實驗裡找著突破的門道!”
25.2修煉瓶頸的破局之道,林軒墟力操控的“借勢”進階
正在六層虛空模擬艙調整念力狀態的林軒,接到消息後立刻跑到八層實驗室。
他盯著全息投影裡塗層的形變軌跡,瞅著衝擊能量被引著、轉著的全過程,隻見幽紫色的虛空衝擊撞上塗層時,塗層沒有硬扛,反而順著衝擊方向微微形變,像水流遇到礁石般巧妙繞開應力集中點,把原本會撕裂分子鍵的能量,悄無聲息地導走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塗層不是抵抗,而是‘順著力場形變’……”林軒眉頭突然舒展,腦子裡像劃過一道閃電,“那我的念力,一直想著硬頂虛空力場,是不是從根上錯了?如果念力也能像塗層這樣,‘順著力場流動’,而不是對著乾,會不會就不會白白損耗能量了?”
這個念頭剛冒出來,他突然跟被點醒了似的,使勁一拍大腿:“我之前壓根走岔道兒了!滿腦子想用念力‘硬頂’虛空力場,這不就跟讓塗層死扛衝擊一個德性?怪不得墟力操控精度死活上不來!”
林軒此前修煉九階“墟力操控”時,始終以“念力主動對抗虛空力場”為核心思路,導致念力能量因“反向做功”大量損耗,操控精度卡在60。
而塗層“順力卸力”的原理,恰好契合九階修煉中“借虛空力場引導念力”的核心邏輯。
虛空力場並非阻礙,而是可借助的“能量載體”,隻需找到念力與力場的共振頻率,即可實現低損耗操控。
他拽著洛克斯就往六層奔,腳步慌著可腦子門兒清:“你這塗層是順著衝擊的勁兒借勁兒卸力,我操控墟力的時候,也該順著虛空力場的波動節奏使力,哪兒能跟它死磕啊!”
一進虛空模擬艙,林軒便迅速啟動程序,艙壁的能量投射口瞬間亮起淡紫色微光,無數道纖細的力場紋路在艙內交織,很快勾勒出與實驗室衝擊軌跡相似的動態虛空力場。
力場邊緣泛著細碎的銀芒,像被風吹動的星塵,時而向內收縮凝聚,時而向外擴散舒展,每一次波動都帶著規律的震顫。
他沒有急著調動念力,而是緩緩閉上眼睛,周身開始泛起一層極淡的金色光暈,光暈隨著力場的波動輕輕起伏,仿佛與虛空力場連成了一體。
意識沉入力場的瞬間,那些原本看不見的能量彙聚點,在他腦海中化作一個個明亮的光點。
林軒突然想起洛克斯實驗裡“15°夾角觸發共振”的關鍵數據,心裡一動:“塗層靠微粒15°排列順著力場卸力,我的念力能不能也按這個角度排列試試?”
他集中意識,操控周身的金色念力光暈,慢慢調整內部“念力微粒”的排列角度,先是10°,念力與力場的貼合度隻提升了10。
再調到12°,損耗率下降5;直到精準控製在15°時,腦海中突然傳來一陣“嗡”的輕響。
原本因對抗力場而躁動的念力,瞬間變得溫順起來,像融入水流的細沙,順著虛空力場的軌跡自然流動,能量損耗率從之前的20驟降到8,連意識感知到的力場阻力都弱了大半。
“成了!”林軒心中一喜,更加確定“順力而為”的思路沒錯,這才開始下一步引導力場波動的動作。
軌跡轉折點則像水流的彎道般清晰可辨,連力場每一次波動的強弱、方向,都如同指尖觸碰到的水流般真切。
此處動態虛空力場模擬的是實驗室中“15°軌跡偏移”的關鍵場景,力場波動頻率穩定在0.05hz,與塗層實驗中暗物質微粒的共振頻率一致。
林軒周身的金色光暈是念力初步“場化”的表現,此時他未主動輸出念力,而是通過“意識流力場耦合”感知力場參數,這是基於“量子意識與虛空力場的弱相互作用”原理。
意識可通過念力作為媒介,捕捉力場中粒子的振動規律,進而定位能量彙聚點與軌跡轉折點,為後續“順向操控”奠定基礎。
當虛空力場出現一次向上的波動時,林軒周身的金色光暈突然變得凝練,順著波動方向延伸出一縷縷光絲,如同力場自然生長出的分支。
這些光絲沒有絲毫對抗的痕跡,完全貼合著力場的軌跡,輕輕推動著波動向上延伸。
與此同時,艙內的監測屏旁,原本穩定的能量指示燈開始隨著光絲的動作閃爍,淡紫色的力場紋路與金色光絲交織的區域,竟泛起了一層柔和的白芒,像是兩種能量達成了某種共振。
金色光絲是念力“定向傳導”的形態,其延伸方向與力場波動方向完全一致,符合“力場順向做功”的物理邏輯。
此時念力未對抗力場,而是以“能量增量”的形式融入力場,避免了“反向做功”導致的能量損耗。
兩種能量交織產生的白芒,是“念力虛空力場共振”的直觀表現,共振頻率恰好匹配九階修煉所需的“墟力操控閾值”0.05hz),這也是後續參數突破的核心條件。
下一秒,模擬艙的監測屏瞬間刷新出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原本卡在60的“墟力操控精度”躍升至92,能量耗損率從20降至5,就連最棘手的虛空融入時間,也突破了3小時,且能量凝聚度始終保持在80以上。
而林軒周身的金色光暈,此刻已完全融入虛空力場,隻有在力場波動的節點處,才會浮現出淡淡的光痕,證明他的意識仍在精準引導著力場。
整個艙內再也看不到絲毫“對抗”的痕跡,隻有能量順著規律流動的順暢感,仿佛虛空力場本身,就是他延伸出的手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參數大幅提升的核心原理是“共振態下的能量高效傳導”,共振使念力與虛空力場的能量損耗降至最低,同時“順向操控”避免了力場紊亂,讓操控精度突破臨界值。
虛空融入時間延長則得益於“念力力場耦合穩定性提升”。
金色光暈與力場完全融合,意味著念力無需持續輸出“維持力”,僅需在波動節點引導,大幅降低了能量消耗,這也驗證了“順力而為”對九階修煉的關鍵作用。
“成了!終於成了!”林軒激動地攥緊拳頭,困擾他兩年的九階中期瓶頸,竟被一場通風故障引發的意外徹底打破。
洛克斯舉著檢測儀哈哈大笑:“都說科研裡藏著修煉的道理,這次還真讓咱撞上了!說到底,‘順力而為’比‘硬拚硬扛’管用多了!”
林軒歡喜地指著洛克斯手裡的檢測儀,嗓門都亮了:“可不是嘛!這事兒真是撞對了!早知道順著力場來這麼管用,我之前跟那兒死扛啥啊,純瞎耽誤工夫!”
林軒拽著洛克斯往六層奔時,洛克斯兜裡還揣著第13次測試的舊數據單。等林軒的修煉突破告一段落,他立刻紮回八層實驗室,按“旋鈕轉動0.5度”的參數重建實驗:先固定塗層樣本,精準調節虛空模擬艙的力場傳導比,再將衝擊軌跡分10次、每次以0.1度遞增偏移,記錄不同角度下的微粒振動數據。
當第5次測試,旋鈕轉動至0.5度、艙內軌跡偏移15°時,檢測儀再次傳來熟悉的波動。
微粒振動頻率與虛空力場完全同步,應力值穩定在安全閾值以下,塗層抗衝擊時間比常規測試延長12分鐘,與之前的意外結果分毫不差。
“果然是必然!”洛克斯將新數據與第13次的舊記錄疊在一起,兩組曲線幾乎完全重合,這才徹底確認,15°夾角就是暗物質微粒與虛空力場共振的臨界角度,0.5度的旋鈕轉動,不過是精準觸發了這一條件的“鑰匙”。
從那天起,林軒把修煉重點徹底放在“借虛空力場操控”上。
每天在虛空模擬艙裡,他先花半小時感知力場波動規律,再從簡單的能量引導練起。
讓念力順著虛空力場的軌跡,精準擊中模擬靶標,誤差從最初的3厘米縮小到0.5厘米。
接著練四力防禦場,借虛空力場的韌性,把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擰成“力場繩”,防禦強度比之前硬拚時提升了3倍。
9月時,他試著在模擬艙裡模擬實戰場景,同時應對三個方向的虛空衝擊,一邊借力引導衝擊能量反擊,一邊用四力防禦場護住意識核心,整套動作行雲流水,“墟力操控精度”穩定在93以上。
11月,他甚至能在融入虛空的狀態下,同步操控華夏號引擎的輔助力場,兩者的共振誤差控製在0.05秒以內。
2936年底的最後一天,虛空模擬艙的監測屏上跳出了一組讓所有人都振奮的數據:“虛空融入度90”“墟力操控精度95”“持續融入時間8小時”。
幽藍的光映在屏上,每一個數字都透著實打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