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膺天命,統禦天下萬方,夙夜憂慮不已,惟恐有負皇天社稷所托之重。”
“念及曆朝曆代之盛,終設丞相之製,本欲能協理朝政,撫恤黎民萬方。”
“然逆相胡惟庸者!”
“悖逆之徒,竊據權柄,為己私欲,結黨營私,禍亂朝綱,暗通外臣,危機社稷。”
“惡貫滿盈,實乃神人共憤!”
“朕,痛心疾首,不得已而施以雷霆以懲,肅清奸逆,還朗朗之乾坤!”
“然嚴懲逆賊以謝天下,非朕之本願。”
“深研曆代聖皇明君之仁政,稽查詳覽曆朝朝局之變,丞相權重則君權便削,宰執專橫則國危亡。”
“秦,亡於斯,漢,弊於霍,唐,禍於藩鎮,宋弊於四奸,此皆宰執擅權之故!”
“而今我大明雖已除胡逆奸惡,然丞相之製猶存。”
“若複立丞相,恐後世之人複有效尤者,非長治久安之計也。”
“特茲革去中書省,永廢丞相之製!”
“改設內閣於文華殿,選朝中賢能之士輔佐,參讚機務,朝夕備為顧問,編纂票擬章奏,然終決於朕躬!”
太監總管白苟宣讀聖旨的聲音格外雄厚。
完全不像是一個年過半百,身上還少了一件東西的太監能發出的聲音。
不見往日一丁點衰老,傳蕩到奉天殿每一個角落,在文武百官耳邊不斷的回響,甚至就連殿外數十丈外都清晰可聞。
聖旨的內容早在半月之前,就已經人儘皆知,所以並沒有在意或者感覺奇怪。
廢除丞相,改設內閣。
千年傳承終於迎來了這麼一個結局。
他們作為見證者,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種榮幸。
隻是此時沒有幾個人,把這種榮幸當真,都微微低著頭妝濃做樣的聽著記著,全力做好一個臣子的本分。
最多是在心裡多生一絲期待和猜想。
這內閣初立,朝中究竟會是哪幾位大人,會得陛下垂青獲此殊榮,入文華殿,尊閣老之稱?
雖然已經沒有丞相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柄,但地位和榮譽卻是大致一樣的。
為官,要麼為利,要麼為名,誘惑力不比丞相要低多少。
魏國公?
這一位應當沒有任何的懸念。
他與陛下幼年相識,關係莫逆,患難與共,一路追隨,身經百餘戰,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乃大明勳貴武將之首!
無人可撼動,更無人敢撼動!
是真正的鎮國柱石,這內閣若是沒有他,那才是真正的奇怪。
甚至可以說這內閣若是沒有他,都不應該配稱之為內閣!
那這第二位閣老呢?
宋濂,宋大人?
若沒有意外也應當就是他了,畢竟是士林之首,從龍之臣,又率先上奏諫言,廢黜中書丞相之製,改設內閣輔政。
他是“功臣“,功臣怎麼能沒有賞賜呢?
所以於情於理,這內閣總要有他的一個位置,給朝堂群臣看,也是給天下人看。
那這第三的話……
第三好像不用猜,國舅爺,靖遠侯馬世龍!
之前宋大人的折子出現時間太巧了。
陛下對靖遠侯,滅國之功的封賞,也實在是太過淺薄。
明顯就是在布局設棋,借滅國之大功壓下朝臣議論,再以內閣閣老之位,獎賞靖遠侯之功,這是這些天來眾多人達成的共識。
所以這第三位內閣人選,非靖遠侯莫屬,年近二十五歲的位極人臣……
該說不說,朝堂上的這些個大人們。
還真是一個賽一個的精明。
就和他們猜想的一樣,朱元璋第一個要選入內閣的人選,就是勳貴之首魏國公徐達。
這是早在小犢子給他提出內閣這個東西時,他就已經決定好了的人選。
他的老弟兄,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有他在內閣朱元璋才能真正放心,才能真正的施展開拳腳,讓這內閣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而這第二個人選也是一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