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清明時節的風,拂過金麟會現場。
風很清,雲很淡。
但此刻.
場中所有人的胸腔與腦海中。
都仿佛有波濤怒卷,狂風呼嘯!
悲憤、怒火、仇恨、戰意……種種強烈的情緒。
好似滾滾翻湧的岩漿,要將他們身心融化!
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顧塵風吟誦的這首詞的意象之中。
在這種強烈的情緒浪潮衝擊下。
一位背負無數汙名與誤解,卻依舊滿懷熱血,立誌要擊退蠻族,收服帝國山河。
精忠報國的愛國將領形象,此刻變得無比生動,且深刻!
顧淩霄,這位被大離王朝高層,嘲笑了多年的“帝國戰神”。
此刻,在這首詞句的衝刷洗滌下。
其形象竟然變得高大偉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但此刻,這座大山正在崩塌。
在場眾人心覺震撼的同時,不禁開始反思。
帝都上流人士,人人都說帝國戰神,名不副實。
更有各種顧淩霄的負麵傳言,不脛而走。
然而,傳言再多也是傳言。
在場並無一人去過邊關,也沒人親眼見過,顧淩霄的所作所為。
卻都人雲亦雲,在心中詆毀蔑視,這位鎮守邊關的大將。
仔細想來,顧淩霄以右相之子的身份,北赴邊關是真。
在這期間邊境大軍,連戰連勝,將蠻族大軍驅逐,收複大片國土,也是真。
顧淩霄擔任鎮北大將軍,守護北境十餘年,邊境太平無事,還是真。
他們為何放著眼前的真相不信。
卻要相信,那些無憑無據的,無稽流言。
再深入思考,顧家樹大招風,本就樹敵頗多。
這一切,極有可能是政敵汙蔑,不願看到顧家坐大。
就如眼前的顧塵風。
帝都皆言,此人乃一不學無術的紈絝。
但今日一見,方知此人滿腹經綸,詩才傲世。
那麼當年,同樣被傳為紈絝的顧淩霄。
為何就不能是一位曠世將才?
哪怕他的功績,真的有些虛拔,帝國戰神之名有所誇張。
可能夠作出如此忠君愛國,壯懷激烈詩詞的將領。
又豈會殺良冒功,壓榨百姓,作亂邊關?
更何況,顧家的家主顧北武。
可是三朝元老,帝國柱石,無人可以質疑的忠臣。
他的後代子孫,自然也該是忠良。
這一刻,在場這些文人士子心中。
一座更大的山嶽,橫空築成。
顧家精忠報國,滿門忠烈!
此前關於鎮北大將軍顧淩霄的傳言,必定是政敵抹黑打壓。
這位帝國戰神,多年蒙受不白之冤,背負無數罵名。
卻依舊忠心不二,護國佑民。
當真是武將之楷模,忠臣之典範。
此刻,眾人心中,對顧家生出欽佩之意的同時。
也產生了同情,和濃濃的愧疚之意。
顧家真是蒙受了天大的委屈!
片刻之間。
會場上的氣氛,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隨著這種情緒的顛覆,在場的文人士子們。
看向鐘琰齊,這位當代大儒的眼神,可就變了。
既然顧家是受奸佞誣陷的忠良。
那麼這位,經常在各種場合,聲討顧家父子,煽動儒林文士,抨擊顧家的大儒。
又扮演的什麼角色呢?
此時,站在人群中央的鐘琰齊。
神色呆滯,兩眼無神,臉上早已經沒有了一絲血色。
在顧塵風誦出那篇詩詞後,他就知道。
自己的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憑借這一首詞,顧淩霄無論功績大小,都足以名留青史。
而自己,卻將名譽掃地,再無顏代表儒林!
“唉……!”
一聲長歎,鐘琰齊穩住搖晃的身軀,昂首看向涼亭階梯上的顧塵風。
他的目光再度上下打量著顧塵風。
仿佛第一次見到這名青年。
“敢問三少,此詞作可有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