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這段時間沒再掀起什麼風浪,規規矩矩地在京大上了三個月的學。
他和溫亦雪這一對,在京大早已是人儘皆知的組合,走在路上都少不了議論和目光。
除了上課,陳默還抽空考出了駕照,如今已經可以自己開車上下學了。
成星海幾乎每周都會固定來電,向他彙報店裡的運營情況。
幾個月下來,營業額漸漸趨穩,生意算是走上了正軌。
更值得留意的是,外頭的風聲真的開始變了。
政策一步步放開,這段時間,民營經濟如春筍破土,層出不窮。
頗具代表性的,是徽省那邊冒出來的“傻子瓜子”,他們在1980年前後就開始雇工經營,一下子就衝破了過去對個體戶雇工人數的限製。
陳默每晚雷打不動地守著收音機,最近的廣播裡,正好熱議著“傻子瓜子”引發的爭論:“這算不算剝削?”“是不是搞資本主義?”
……沸沸揚揚,好不熱鬨。
也正是在1980年8月,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明確提出了“三結合”就業方針:國家安排就業、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
這等於從中央層麵,肯定了個體經營的正當性。
極大地鼓勵了人們“自謀職業”,即從事個體經營。
隨後,給個體戶頒發“營業執照”開始成為普遍做法。
陳默聽得津津有味,心中那股火苗蠢蠢欲動。
他一直等待的那個時機,終於來了。
當天晚上,陳默再沒猶豫,一個電話打給了陸思源。
這小子賺錢的方式成迷,陳默覺得他應該是在倒騰批文,但是沒有證據。
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個包打聽跟萬事通。
“你說什麼?你想承包廠房?”陸思源驚訝的聲音從電話筒中傳出,音調都高了八度。
“對。”陳默給了個肯定的答複,聲音平靜。
握著話筒,陳默繼續闡述自己的想法:“據我所知,現階段,京城裡經營不善虧損的小型國營企業還是有很多的,發工資都成問題,上級部門也頭疼。既然國家現在鼓勵搞活經濟,為什麼不能變通一下,承包給個人經營呢?你有什麼門路沒?”
電話那頭沉默了好幾秒,顯然是在消化這個石破天驚的想法。
“臥槽……你這想法,真他娘的是頭一份兒!你等我琢磨一下……”陸思源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但又隱隱透出一股興奮。
陳默沒再說話,靜靜地等著陸思源消化這個信息。
他理解陸思源的震驚,在1980年末,國營經濟仍是絕對主體,承包國營廠,尤其是京城的廠子,這念頭在大多數人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
但陳默記得清楚,就在明年初,東北就有工人承包瀕臨倒閉的集體企業,打響了“承包製”的第一炮。
他現在隻是提前了一兩個月趁著政策窗口剛剛裂開一道縫隙,搶先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