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趁熱打鐵,立刻將工作重心轉向另外幾款從南方樣品中汲取靈感的款式。
車間裡的“新產品線”
裁剪案板前,氣氛比之前更加專注。
負責裁剪的徐潔,手裡捏著劃粉,眼神像尺子。
她正對照著原版港島褲,在一塊鋪展整齊的灰色“的卡”布料上小心翼翼地劃線下料。
這款是準備主打的“港褲”。
特點是臀圍合體,從膝蓋往下逐漸微微放開,形成小喇叭的褲腳,褲線要求筆直鋒利如刀。
這對於裁剪和後期熨燙的要求極高。
“這褲子,褲線是魂兒,”徐潔一邊畫線,一邊對旁邊的女工念叨,“線歪一分,整個褲子就垮了,顯得邋遢。咱得用新到的那個大號熨鬥,使勁給它軋出線來!”
另一片區域,幾位女工正在對付一種新的麵料,仿真絲印花綢。
這種化纖麵料,色彩鮮豔,印著大朵的牡丹或抽象的幾何圖案,手感滑溜溜的,很不好車縫。
“哎喲,這料子太滑了,老是跑偏!”一個年輕女工小聲抱怨道。
“慢點,手上帶點勁,輕輕抻著點車。”旁邊經驗豐富的劉大姐湊過來指導,“這種料子做‘印花襯衫’最好看,就是嬌氣點。你看這大花,多喜慶,年輕姑娘肯定喜歡。”
襯衫的樣式是借鑒了南方的“港島衫”,小翻領,門襟用同色料的包布扣,顯得精致。
還有一款夾克式短上衣,用的是庫存的一些帆布料,雖然不如真正的卡其布細膩,但厚實耐磨。
這款衣服做了明顯的肩袢、四個帶蓋的明貼袋,看起來非常挺括精神。
王大姐正負責拚接肩部和上袖子,這是個技術活,關係到衣服穿上身是否板正。
“這衣服精神!像乾部穿的,又比乾部服時髦。”王大姐一邊踩著縫紉機,一邊評價道。
車間裡,二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噠噠”聲,不再是雜亂無章的噪音。
每一種新款式上線,都會引起女工們一陣小小的討論熱潮。
她們互相交流著不同麵料的特性、難點的處理技巧。
雖然忙碌,但每個人臉上都看不到往日大鍋飯時的懶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新鮮感的專注和乾勁。
因為她們知道,手上正在製作的,不是過去那些千篇一律、注定壓倉庫的滯銷品,而是很可能馬上就會變成搶手貨的“時髦貨”。
陳默也沒閒著。他穿梭在生產線之間,不僅僅是監督,更是在心裡飛快地打著算盤。
他手裡拿著一個小本子,不時記上幾筆:
蝙蝠衫棉布):成本約1.5元,批發價4快到5元,零售價初步定15元。
港褲灰色):成本約4元,布料略貴,批發價8元左右,零售價初步定18元。
印花襯衫仿真絲):成本約3元,批發價6元,零售價初步定16元。
夾克帆布):成本約5元,工稍複雜,批發價11元左右,零售價初步定20元。
陳默粗略一算,毛利還是相當可觀的。
並且以後默雪服飾就不用再從南方進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