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靠著這批意外歸來的、位置絕佳的鋪麵,徐家抓住了時代賦予的第二次機遇,開始了真正的“發跡”。
在那個國退民進、資產重組的年代,無數地理位置優越的國有商鋪被推向市場。
眼光毒辣的徐家,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他們以返還的商鋪作為最初的資本和信用背書,大膽地運用金融杠杆:
將這些優質商鋪抵押給銀行,換取寶貴的現金流,再用這筆錢去競購市場上那些如同明珠般散落的、位置更好的鋪麵。
買下新鋪,再抵押融資,再購入……如此循環往複。
徐家就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利用銀行的錢和政策的東風,在中海商業地產的版圖上,建立了一張屬於他們徐家自己的地產王國。
這種以核心地段商鋪為核心資產的模式,有其顯著的優勢:極其穩定。
經過數十年的經濟騰飛和城市化進程,中海核心商圈的地價早已一飛衝天。
徐家當年低價購入,甚至近乎“白得”的那些商鋪,其市場價值早已翻了不知多少倍,成為了家族財富最堅實的壓艙石。
再加上這些鋪麵持續不斷、水漲船高的租金收益,如同穩定的現金奶牛,源源不斷地流入徐家。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資產升值,徐家整體的負債率實際上已經降到了一個相當安全的水平,遠非當年擴張時的緊繃狀態。
然而,這種模式的弊端,在徐家宏這位雄心勃勃的年輕接班人眼中,卻愈發明顯:太過沉悶,缺乏施展拳腳的空間!
“收租?這有什麼技術含量?跟個賬房先生有什麼區彆?”
徐家宏不止一次在私下抱怨。
他正值壯年,渴望在商場上開疆拓土,建立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證明自己的能力遠不止於當一個安穩的“包租公”。
他渴望那種在風口浪尖搏擊、締造傳奇的快感。
可惜,徐家的根基和命脈就是這些不動產。
父親徐老爺子思想保守,視這些商鋪為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絕對不能輕易變賣的“祖業”。
徐家宏空有抱負,卻苦於沒有足夠的自由現金流去支持他那些更具風險但也可能回報更高的投資計劃。
家族的資金,大部分都被父親牢牢掌控,用於繼續購置有潛力的新鋪位或者償還那些為數不多的存量貸款。
徐家固然資產雄厚,但能靈活調動的、可供徐家宏自由支配的活錢,卻相當有限,這讓他時常感到束手束腳。
正是這份壓抑和不甘,讓他在看到弟弟徐家俊遞來的關於陸陽的報告時,內心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整整4000套中海市的房子!
這個數字像一道閃電劈進了徐家宏的腦海!
他太清楚這意味著什麼了。這不僅僅是一個龐大的資產包,更是一個可能蘊含著巨大機會的金融杠杆遊戲!
“這小子……膽子夠肥!胃口夠大!”
徐家宏喃喃自語,眼中閃爍著精明的光芒。
他敏銳地抓住了報告中的關鍵點——高杠杆!
陸陽能撬動如此龐大的資產,背後必然背負著天文數字的銀行貸款!
“他到底加了多少倍的杠杆?月供壓力有多大?”
這兩個問題瞬間成了徐家宏最想解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