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創始團隊的意願,陸陽很清楚,查德·赫利等創始人雖然需要資金,但絕不會歡迎一個持股比例過高的單一外部股東。
尤其是像他這樣已經擁有30%股權的大股東。
再增持,必然會引起創始團隊對控製權旁落的警惕和抵觸。
作為公司的實際控製人,他們天然會限製任何可能威脅其主導地位的股東擴張。
同時陸陽有自知之明。
他在矽穀毫無根基,在美國沒有任何政治或商業人脈網絡。
除了提供資金,他無法像紅杉資本那樣,為YOUTUbe帶來頂級的行業資源、人脈、法律支持以及應對巨頭壓迫的戰略指導。
這是他作為一個來自中國的個人投資者難以彌補的硬傷。
他猜測,即使他提出跟投,查德·赫利團隊也極有可能婉拒,以免股權結構進一步複雜化且得不到實質性的戰略加成。
因此,引入紅杉資本又是勢在必行。
陸陽看得很透徹,YOUTUbe需要紅杉這塊“金字招牌”和它背後強大的資源網絡來抵擋穀歌日益增強的壓力,並為其在複雜的版權訴訟泥潭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沒有這樣一個重量級的盟友站在前麵,YOUTUbe很難迫使穀歌在未來的收購談判中給出真正有誠意的價格。
紅杉的入局,是抬高YOUTUbe身價、促成未來高溢價收購的關鍵一步。
因此,陸陽這一次的目標非常明確,在同意引入紅杉資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
核心策略就是,壓縮此輪融資出讓的股權比例!
“10%……”
陸陽在心中反複權衡這個數字。
出讓10%的股權,按1.5億估值計算,能為YOUTUbe帶來1500萬美元的新資金,足夠支撐其關鍵發展。
同時,10%的稀釋,對他個人30%股權的衝擊相對可控,稀釋後約27%。
如果再高,比如出讓15%甚至20%,那對他未來在收購中的收益份額削減就太大了,這對於他的利益是一種損害。
戰略方針既定,陸陽立刻開始行動。
他首先將張濤叫到學校,鄭重交代:
“張濤,立刻去辦理美國簽證。這次去矽穀談判,你跟我一起去。”
去年倉促赴美是條件所限,如今有了實力,陸陽對自己的安全格外重視。
他可不想在槍支泛濫的美國出任何意外,有張濤在身邊,能安心不少。
接著,他撥通了去年合作過的香港律師周正賢的電話:
“周律師,我是陸陽。YOUTUbe那邊有新一輪融資談判,紅杉資本入場了。”
“我需要你再次出馬,和我一起參與這次在聖布魯諾的談判。老規矩,費用按最高標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