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所料,這十位獲獎者來自各行各業,背景迥異。
有麵容堅毅、手上帶著訓練痕跡的消防尖兵;有身姿挺拔、眼神銳利的青年軍官;有風塵仆仆、目光敏銳的基層記者;還有曬得黝黑、透著樸實乾勁的大學生村官……
這似乎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規則:在同一年份,同一個行業通常隻會有一位代表能站上這個領獎台。
頒獎儀式的流程並不複雜:主持人開場介紹五四青年獎章的曆史意義和評選過程,逐一講述每位獲獎者的突出貢獻,最後是領導上台為他們頒發獎章和證書。
在陸陽看來,這樣一個相對簡潔的儀式,本無需如此興師動眾地排練。
但考慮到屆時將有重要領導出席,團委如此謹慎細致,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如今的團係統正值上升勢頭強勁的時期,從這裡走出的乾部晉升速度往往令人矚目。
據傳,這次前來頒獎的領導,正是一位從團口成長起來、如今身居高位的乾部。
排練結束後,陸陽婉拒了其他幾位獲獎者共進晚餐的邀請。
他心中明了,站上這個領獎台的人,固然有其優秀之處,但很多時候,他們更像是一個群體的象征,一種精神的具象化。
這並非否定個人的努力,而是國內表彰體係的一個特點,將集體奮鬥的光輝,凝聚在一個代表身上,以此傳遞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他們所承載的,遠非僅僅是個人事跡,更是其身後無數默默奉獻的同路人。
兩天後,陸陽迎來了正式的頒獎儀式。
讓他頗感意外的是,為他親手佩戴上那枚沉甸甸的五四青年獎章的,竟是一位分量極重的領導。
當那位麵容慈祥、氣質沉穩的老人走到陸陽麵前,仔細地將獎章彆在他胸前時,整個會場都安靜了幾分。
老人溫和地拍了拍陸陽的肩膀,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陸陽耳中:“做的不錯,年輕人,繼續加油。”
“謝謝領導!”
陸陽立刻回應,語氣恭敬而沉穩,但他的心跳卻難以抑製地加速起來。
這句話蘊含的信息量太大了。
“做的不錯”,是指他創立中海家教網解決了大學生兼職痛點?
是肯定他作為大學生創業者的表率作用?
還是……暗示對他其他領域動作的某種知曉?領導究竟對他有多少關注?
陸陽無從揣測,也不敢妄加揣測。
頒獎儀式結束後,陸陽回到了下榻的酒店。
他強迫自己將頒獎台上的那一幕暫時封存。既然無法確切解讀,過多的猜測隻會徒增煩惱。
無論領導話語背後深意如何,他既定的道路都不會改變——資本的棋局才剛剛鋪開。
第二天,陸陽便搭乘早上的航班返回中海。
滬銅期貨近期的火爆行情如同磁石般吸引著他,讓他舍不得離開市場太久。
直到飛機升空,他才啞然失笑,意識到此刻仍在“五一”長假期間,市場休市,這份急切倒顯得多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