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目瞪口呆的趙慢熊,黃石又是一聲冷笑:“如果隻是建奴單方麵傳,那禦史還沒有什麼把握彈劾,但問題是遼東都司府也這麼說,那影響可就大了。”
趙慢熊回過了味來,他向黃石身前湊了湊,小聲問道:“是袁狗官麼?”
“除了袁崇煥這個狗賊,還會有誰?”
這個月初謠言從後金那裡產生出來以後,袁崇煥立刻寫了封熱情洋溢的奏章給朝廷,盛讚黃石幾次三番的大義滅親之舉。在奏章裡袁崇煥不但立刻認同了黃石的這些“義舉”,還繪聲繪色地幫忙描述了一番,經過袁崇煥的藝術加工後,後金原本顯得有些乾巴巴地謠言變得更加活靈活現了。
首先,黃石在開原同自己的漢奸大哥爭論、然後大義凜然地把他處死;先用手掐結發妻的脖子、然後再用被子悶死她;還有在柳河如何舌戰眾人,最後從救命恩人家裡殺出了一條血路。黃石的這一番有如傳奇的曆險記,袁崇煥說地就好像他親眼看見了一般,最後還大讚了一番黃石地“真性情”!
說著說著,黃石就哈哈大笑起來。等全部敘述完畢後他不禁感慨道:“袁崇煥不去做說書先生真是太浪費人才了。”
趙慢熊自然知道黃石和袁崇煥地許多內幕,他也很清楚黃石對袁崇煥的看法。袁崇煥貌似誇讚的話包藏禍心,雖然黃石發笑,但趙慢熊臉上卻沒有一絲笑意:“如果遼東巡撫真如大人所說的,那他真是太無恥了。”
黃石收住了笑容,從鼻子裡冷冷哼了一聲:“牛刀小試罷了。”
或許趙慢熊很聰明,但黃石卻比他清楚曆史人物的性格,所以黃石對袁崇煥這個人的看法要透徹得多。曆史的進程雖然可能不同。但人地個性是不會有什麼大變化的,黃石曾把袁崇煥和秦檜比較。風波亭秦檜殺嶽王時,他用的“莫須有”罪名雖然無恥至極,但他畢竟還是做不到給嶽王扣上“力主議和”的帽子。
而奴酋弘曆給漢人豎立的“民族英雄”袁崇煥實在太強大了,他自己阿諛閹黨不說,還能把自己乾下的醜事硬扣給以一介不染而聞名的毛文龍,硬說毛文龍瞞著天下人(除了他袁崇煥)認魏忠賢做乾爹了,還說毛文龍一定在某個不知名的荒島瞞過天下人地耳目(除了他袁崇煥)給魏忠賢立像了。
所以黃石覺得就“寡廉鮮恥”這四個字而言。就是秦檜秦相爺在袁督師麵前也得甘拜下風,因此他兩次去陛見天啟時,看到袁崇煥在奏章裡信口雌黃,事後黃石的感覺並不是“竟然如此”,而是“果然如此”。
黃石收斂起了臉上的嘲諷之色,他沉思著敲了敲桌麵,把自己的想法敘述給趙慢熊聽:“袁崇煥的這些做法並不會對我構成致命的打擊,因為就像我沒有證據說我沒殺大哥一樣,袁崇煥和禦史也拿不出證據說我殺了我大哥,我自己的否認遠比建奴的謠言有力得多。但關鍵並不在這裡,而在於皇上的看法。”
現在的大明天子是一個厚道地年輕人,對周圍的人都很信任,也還沒有太多機會見識人心的險惡。天啟對養母李選侍、對奶媽客氏、對老師孫承宗、對老仆魏忠賢、對弟弟信王都很好,所以他理所應當地認為大家也都該是這個樣。
此外天啟也不是心裡很有主見的人。隨著這些謠言不斷傳播,天啟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正所謂“三人成虎”啊。黃石還是那句老話,如果位置上坐著的人是朱洪武那種人,那他黃石根本就不擔心這些話會對自己不利,因為朱洪武根本不會在乎黃石地私德如何。隻要黃石能打勝仗、能被皇帝控製住,那就什麼問題也沒有。
但天啟不是這種冷血的實用主義者,以他的厚道心腸,肯定對黃石的這些行為產生惡感。黃石更深深地懷疑:像天啟這種老實孩子,很容易在做決策的時候受到他個人的情緒影響。從而做出不明智地判斷。
“現在關鍵就是皇上,隻要皇上相信我做了……不。隻要皇上懷疑我可能做了,那皇上對我的信任就大打折扣。”黃石說著就把手一攤,臉上也露出很無奈的表情。黃石不是文臣,不可能得到天下文官的支持,黃石也不打算去逢迎魏忠賢,所以天啟的個人好感是黃石壓住袁崇煥氣焰地最大依靠。
“袁崇煥把握的卻是很準啊,大人地優勢就在於皇上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遼西之戰皇上才會支持大人不受文官節製,大人搬走了覺華的庫存朝廷也沒有追究……嗯,眼下東江鎮沒有文臣監軍,內閣不願意撥給軍餉、糧草,大人如果想揮師遼中還是隻能指望皇上的支持。”
“是的。”
“容屬下再回去想想,”趙慢熊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不過屬下覺得遼東巡撫的設計沒有什麼大破綻,屬下不敢說準能想出對策。”
“我也覺得沒有破綻。你先去想吧,想不出來我也不怪你。”
“遵命。”
天啟六年七月十四日,“建奴那邊派來了密使?”黃石問話的時候,兩側的眉毛不由得挑了起來,語氣裡既有驚訝又有不屑。
“是的。”眼下屋內隻有洪安通和黃石兩個人,“如何處置來人,還請大人示下。”
這個密使一路翻山越嶺,走的都是小路,還自帶乾糧和飲水,一直繞過了複州,直到北信口才向救火營的巡邏隊表露了身份。
“了不起啊。”聽過來人的冒險經曆後,黃石忍不住稱讚了一句,跟著語氣裡就帶上了責備的意思:“從複州到蓋州,我記得都有巡邏隊的,而且這一路的探查也都是長生島軍情司負責,怎麼能讓建奴一直摸到了北信口來?”
“肯定有細作帶路,如果大人許可,屬下一定能撬開這個人的嘴。”
“這倒不用急,先把他帶來見我。”黃石打算先去問問趙慢熊,看看他那個“狼人”組織是不是對此有所了解。
“遵命。”——以下不算字數。拙文乃是曆史架空,不是玄幻,筆者見有人稱本書前兩節大肆篡改曆史,如果真有這樣的情況,還希望指責筆者的諸位仁兄,能提供翔實的根據,好讓筆者把本書的漏洞修改好,非常感謝。
篇幅問題,筆者在後麵對前兩節的立論簡要解釋一下,如果有問題,請一定賞光指出。
袁崇煥請立生祠、毛文龍上表為左光鬥等人鳴冤,此皆出自熹宗實錄,何來筆者篡改之說?
況且除了毛文龍為東林鳴冤外,東林領袖錢謙益還賦詩一首稱頌毛文龍道:鴨綠江頭建鼓旗。間關百戰壯軍威。
青天自許孤忠在。赤手親擒叛將歸。
夜靜舉烽連鹿島。月明傳箭過鼉礬。
紛紛肉食皆臣子。絕域看君臥鐵衣。
何來毛文龍乃閹黨一說?
地方文武爭先為魏忠賢立生祠、認乾爹,此眾之名儘數錄於熹宗實錄之上,毛文龍並未側身其中,何來筆者篡改曆史一說?
大明滿朝的禦史言官,認魏忠賢乾爹這種事情怎麼可能不遭參,怎麼可能全天下沒有人知道?
說毛文龍在一個不知名的荒島為魏忠賢立冠冕,除了袁崇煥自話自說外,還曾出於何典?而且袁崇煥連這個島的名字都不說,遼東成百上千的島嶼,到哪裡去找這個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