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還沒散儘時,許成軍已經踩著露水往資料室趕。
路過操場,幾個穿背心的男生正圍著單杠晨練,鐵架被晃得咯吱響。
跑道邊的黑板報前,有人正在用粉筆補寫“向科學進軍”的標語。
“早啊!”
傳達室的老門衛正用抹布擦自行車,見他路過抬頭笑,“麵試加油!昨兒聽有個安徽鳳陽寫詩的才子來這麵試,記得你就是鳳陽的,我估摸著這大才子就是你吧!”
許成軍笑著擺手:“算什麼才子,還得在複旦‘取經’!”
昨兒在圖書館,差幾本書沒找著,今兒決定去中文係資料室看看。
中文係資料室藏在仙舟館東側,木門上的黃銅門環被摸得發亮。
推開門,一股舊書特有的黴味混著樟腦香撲麵而來,管理員張大爺正用雞毛撣子掃書架。
“同學看著麵生?”
張大爺扶了扶老花鏡,鏡片後的眼睛眯成縫。
“老師您好,我是來複旦參‘特殊人才’麵試的,中文係教務孫老師給我個條子,說拿著能在這找找資料。”
張大爺拿過孫教務的條子,仔細瞅了瞅。
有點嚴肅,但是態度不錯。
對許成軍說:“資料室不比圖書館,一些資料不公開想找什麼可以問我。”
“孫老師昨天就打電話了,說來了為許成軍的年輕作家可能要來找資料,你找什麼書儘可跟我說。”
孫老師也是個熱心人,敢情早打過招呼。
許成軍湊過去指著書架:“張老師,昨天在圖書館翻了一下午,那本《桐城派文選》隻剩下冊,《古代文論研究》也是沒見著。”
“圖書館哪敢放這些。不過找這些書的除了那些老教授,學生到是少見。”
張大爺放下撣子往最裡側挪了挪,露出帶鐵鎖的書架,“前幾年說這些是‘封建餘孽’,都鎖資料室了。”
他慢悠悠摸出銅鑰匙,打開箱子,“你要的1958年版《古代文論研究》,就裡麵這一本孤本。”
許成軍接過書,像張大爺道了聲謝。
泛黃的紙頁扉頁上還蓋著“複旦中文係藏書”的紅章。
可能是許成軍來的早,也可能是放假本來就沒什麼人。
許成軍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對照起在圖書館整理好的內容開始查缺補漏。
筆尖在草稿紙上飛快遊走。
第一部分引言寫得酣暢淋漓。
他精準點出1979年文壇的雙重困境“傷痕文學的情感宣泄過剩”與“改革宣傳文學的口號化空洞”,
筆鋒一轉引入章培橫“文學需紮根民族傳統”“反對盲目西化”的未竟思考,順勢提出“傳統文論現代轉化”的核心命題,既為現實主義文學指明本土創新路徑,更巧妙回應了思想解放語境下“文學主體性”建構的時代需求。
寫完最後一個句號,許成軍望著紙麵輕輕舒了口氣,思路通了,連空氣都變得順暢。
第二部分文獻綜述最見功力。
他先梳理學界現狀:1979年對傳統文論的研究多停留在古籍校注或生硬比附西方理論的層麵,《文心雕龍》的考據文章堆成小山,卻鮮少有人真正用傳統理論解讀當代創作,更彆提用“典型論”套解“意境說”的牽強做法。
再直擊文壇爭議焦點:“傳統是否阻礙創新”“西方理論是否萬能”的二元對立討論正如火如荼。
最後筆鋒陡轉亮出突破點。
跳出“複古/西化”的非此即彼,聚焦“傳統文論的問題意識如何遷移到當代創作”,寥寥數筆便劃出研究的全新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