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回的途中,李軒就接到了北麵的戰報。
宣府總兵範廣一日前成功穿越大漠,在擒胡山附近擊潰韃靼三萬騎,占據了‘擒胡山’與昔日‘廣武城’的舊址。
韃靼部自從在宣府大敗後軍力大損,腹心空虛。加上新汗未立,內部一片混亂。
瓦剌諸部倒是軍力強盛,可他們的位置卻遠在草原西麵,與擒胡山隔著兩三千裡。
也先雖然已舉族動員,可由於晉軍進軍神速,蒙兀人至今都隻在烏蘭巴托雲集了二十餘萬騎。
這不像是一年前的宣府之戰,也先從大同退出的幾十萬瓦剌騎軍,當時還壓在漠南一帶隨時應變,所以能及時馳援宣府,兵臨張家口。
可這一次,蒙兀諸部對李軒的出塞完全無備。也先要想從蒙兀廣達萬裡的疆域中召集部眾,顯然不是一時半會能辦到的。
所以擒胡山這個戰略要地,至今都僅有四萬韃靼部臨時召集的牧民駐守。
此戰範廣甚至都沒動用左輪槍,他在驅逐了韃靼人之後,就開始就地組織防禦,準備接引大晉後續的軍馬穿越大漠。
當李軒返回賽罕山的時候,這裡休整完畢的幾十萬步騎已經次第出發,往北穿越大漠。
他們或是騎著戰馬,或是乘著偏廂車,蜿蜒如龍的在大漠上行進。
沿途還可見一個個小型的棱堡被豎立起來,幾乎每隔三十裡就有一座。
它們的長寬隻有一百丈,外麵是就地取材的簡易三合土與碎石,內麵則是神器盟提供的一塊塊簡易鋼板。
由於建造簡單,使用的人力也極少,三五天就能建成一個。
它們看起來粗製濫造,可其實防禦能力不下於小型城池的城牆。
每一個棱堡都有千人左右駐守,都是裝備改良鳥槍的衛所軍,且都配備著十門以上的虎蹲炮。
內中則儲存兩千人食用十日的食水,用於容納沿途的糧隊。
它們的作用,正是為保護糧道。
這次他們雖然攜帶了大量的偏廂車,可隨軍的各種糧食,僅僅隻夠大軍兩月所需。
李軒雖然自信能夠在兩個月內解決問題,可他作為一軍主帥,需要考慮到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所謂‘未慮勝先慮敗,未慮得先慮失’,這是一個為帥者最基本的素養。
所以他對這些棱堡的要求,是能在蒙兀三萬騎軍的打擊下,至少堅守三日。
給予李軒信心的是燧發火槍與棱堡的運用,像這樣一座堡壘,蒙兀人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很難將之攻克。
晉軍也有大量的‘夜不收’哨探在外,覆蓋糧道周圍數百裡,繡衣衛的暗探,則是遍布草原。
蒙兀騎軍的大規模調動,都很難瞞過他們的耳目。
這就給了晉軍充足的應變時間,讓他們從容調集軍力。
就在六月十五日,李軒與少傅於傑二人並騎抵達擒胡山。
二人抵達這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瞻仰太宗留下的遺跡——那麵刻有‘翰海為鐔,天山為鍔’幾字的的石碑。
可惜的是這石碑早已損毀,被蒙兀人轟成了碎石。
需要仔細翻尋,才能從那些碎石上尋找到字跡殘片。
李軒早就知道這刻字已經損毀的事情,所以倒不覺失望。他到擒胡山,主要還是看這裡的地形地勢,還有這裡的戰場遺跡。
之後他就又率軍繼續往烏蘭巴托方向進發,而在越過了瀚海之後,李軒隻留下薊州鎮五萬衛所軍駐守擒胡山,其餘麾下六十萬大軍繼續西進。
他們不再以長蛇之陣行進,而是往南北兩個方向展開,形成了寬達一百多裡的扇麵。
他們循著草原中的河流與溪泉前進,掃蕩著臨水的所有肥美牧場。
此時一些韃靼部依然沒能及時撤離,晉軍沿途掃蕩,竟然擒獲了高達三萬人的韃靼部眾,還有百多萬頭的牛羊。
李軒踐行了他對商弘發下的豪言,凡是俘虜的韃靼部落,一律斬其首腦,分其牛羊,編戶齊民。
就在晉軍抵達克魯倫河南畔,距離烏蘭巴托不足七百裡的時候,李軒收到了繡衣衛的軍報。
‘也先’在烏蘭巴托聚兵六十三萬,與草原南北一百多位萬戶歃血為盟。
據說這位蒙兀太師取得了絕大多數蒙兀頭人的承諾,隻要他能率領蒙兀人驅除外侮,擊潰汾陽郡王李軒為首的晉軍。
那麼這位出身‘綽羅斯’家族的英雄豪傑,就將取代黃金家族‘孛兒隻斤氏’,成為大漠南北所有蒙兀人的大汗。
李軒對此卻不甚在意,隻因這個時候,那座位於虛空之上的‘周天星鬥大陣’,已經完成了《聚變核爐》的所有運算。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