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麵的日子裡,唐工直接帶著李雪峰從ISO1到ISO6車間,開始逐一介紹。
他將IC封裝流程從頭到尾講解了一遍,告訴李雪峰這個是什麼,怎麼用?
這種顏色代表什麼?
這些都是李雪峰在課本,以及*8所裡沒有涉及的東西。
因為*8研究所使用的小型封裝設備,是日本索尼進口的實驗室用單機。
而眼前的是整條封裝生產線。
蘇式的更加龐大,笨重。
封裝1號車間裡的IC體積大,集成度隻能稱為大中型。
蘇聯半導體在七十年代之前是世界領先,超越美國等西方國家水平。
七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後,由於體製和IC理念上的差彆,蘇聯幾乎是停滯不前。
相反,美日歐等西方國家,包括東南亞的韓國和台灣,則開始突飛猛進。
他們瞄準的是集成電路IC製程的高集成度,大力發展大規模,超大規模,特大型集成電路。
對於這些蘇式老舊設備,李雪峰沒有表現出足夠熱情。
“小李啊,彆小看這樣老舊的封裝設備,要知道我國現行的許多飛機雷達導彈,數控機床,包括船舶、坦克等,用的就是這等級IC。”
“2號車間,你見到的是美國70年代末期,IC製程的一條生產線,但我們目前還沒完全掌控其使用,因為國內尚不需要這種小尺寸的IC。”
“我們在吸收、消化美國70年代封裝設備的同時,應該大力生產老式IC,在這些設備沒有徹底淘汰之前,我們就不能停下。”
唐工的全名叫唐建強。
他說得非常重要,實際指出了國內IC產業任重而道遠,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李雪峰原先以為,新的IC封裝線有了,就應該逐步淘汰舊設備。
更新換代嘛。
現在才明白,許多事情都得遵循國家運行機製來。
IC雖說是機器設備的靈魂,但它還歸入配件。
配件供應就得跟隨設備而動。
設備落後不等於完全放棄,隻要還在運轉,配件供應就不能停。
“我明白了唐工,請放心吧我一定認真學習,從低級到高級都了解,一點都不放過,認真領會技術參數。”
“嗯。”
唐建強欣慰地點頭稱是。
從此以後,李雪峰每天除了跟著唐建強出去車間巡檢,其餘時間裡他查詢資料和說明書,自己琢磨。
唐建強一般是兩個小時到車間巡檢一次,開始講解得多些,後來就不怎麼講了。
他讓李雪峰獨自巡檢,回去把結果告訴他。
在車間裡穿著防護服,說話很費勁,一般都用專業手語。
隻有回到隔離區外的辦公休息室,才可以脫下防護服開口說話。
封裝車間都有專用就餐廳,餐食一般有食堂送餐人員騎三輪車送來,各車間崗位輪換就餐。
就餐廳也就是車間會議室,有什麼事就在會議室張貼公告,還可以分批開會,現場工程師點評工藝或錯誤。
1號封裝車間實現的是兩班製,每班八小時。
李雪峰是新來的技術人員,長期白班。
上午七點開始,下午四點半交接下班,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
可人們慢慢發覺,到了下午四點半鐘,李雪峰他還沒走,自己滯留在車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