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學堂的師資主要來自兩部分。
一部分是現代教育團隊的老師,負責製定教學計劃、培訓當地教師。
另一部分是從大明新學館畢業的優秀學生,他們熟悉大明的語言與風俗,更能與孩子們溝通。
教材則是教育團隊專門編寫的《大明啟蒙讀本》。
內容通俗易懂,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為切入點。
比如“日、月、水、火”等漢字,搭配簡單的圖畫。
算術則從數數,加減開始,結合買賣糧食、布料等實際場景,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
為了鼓勵百姓送孩子入學,陳林還爭取到了朱元璋的支持。
規定凡送子女入學的家庭,可免除部分賦稅。
孩子在學堂表現優異者,還能獲得糧食獎勵。
這一政策極大地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性,不少以往連飯都吃不飽的貧困家庭,也願意送孩子去學堂
他們覺得,就算孩子將來不能當官,識幾個字、會算幾筆賬,也能更好地謀生。
短短半年時間,應天府就開設了兩百多所啟蒙學堂,招收學生近萬名。
在學堂裡,孩子們不僅學會了識字、算術,還接觸到了地球是圓的,太陽比月亮大等新奇的知識
這些知識雖然看似與生活無關,卻在潛移默化中打破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為思想啟蒙埋下了種子。
有了基礎的啟蒙教育,朱元璋還在北平、四川、湖廣等地設立了專業技術學堂。
擴大新學的範圍,漸漸向全國擴展。
主要分為農業學堂,工業學堂,醫療學堂,行政學堂四類,專門培養各類實用人才。
農業學堂由現代農業專家授課,教授土壤改良,作物育種,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學員主要來自農村的青壯年。
他們熟悉農業生產,學會新知識後,能更快地在農村推廣。
學堂還配備了試驗田,學員可以親自參與種植試驗,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
工業學堂則教授機械原理,金屬冶煉,設備維修等知識,學員主要是各地的工匠與大明新學館的畢業生。
學堂裡安裝了簡易的機械模型與蒸汽機部件,學員可以親手拆卸、組裝,熟悉機器的構造與運作原理。
不少學員在畢業後,都進入了采礦、冶煉、紡織等工坊,成為了技術骨乾。
醫療學堂由現代醫護人員授課,教授基礎解剖學,常見疾病診斷,急救方法,衛生防疫等知識。
學員主要是各地的郎中與願意從事醫療工作的年輕人。
學堂裡還設立了實習診所,學員可以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為百姓看病。
這不僅提高了學員的實踐能力,還為大明百姓提供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行政學堂則教授政務處理流程,賬目管理,百姓溝通技巧等知識。
學員主要是各地的基層官員,與大明新學館的行政專業畢業生。
學堂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結合大興縣行政改革的實例,講解如何製定工作計劃、如何處理百姓糾紛、如何統計戶籍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