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鄭和船隊出發的當天。
部分現代科研技術人員,覺得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沒必要再留在大明。
“陳大人,我們幾個商量好了,該回去了。”
周明的語氣裡帶著一絲疲憊,卻更多的是釋然。
他身後的十餘名科研技術人員,眼底都映著一年多來在大明土地上留下的成果,那是比任何勳章都更珍貴的印記。
陳林沒有立刻回答,隻是轉頭望向不遠處的句容鐵路線。
清晨的陽光灑在鐵軌上,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一輛蒸汽機車正噴吐著白霧,拖著兩節裝滿鐵礦石的車廂緩緩駛過,車輪與鐵軌摩擦的“哐當”聲,像是在為這個古老的時代敲打著新的節拍。
那是他們用現代圖紙結合大明工匠手藝造出來的第一台機車,從最初的零件打磨到軌道鋪設,每一步都浸透著汗水。
“再看看高爐?”
陳林忽然開口,周明愣了一下,隨即點頭。
兩人沿著田埂向東北方向的鋼鐵廠區走去,沿途的農夫們已經習慣了這座冒著黑煙的“怪物”。
四座高達十二米的高爐並排矗立,爐體上的耐火磚是用現代配方改良的黏土燒製而成,煙囪裡飄出的煙塵雖帶著工業的氣息,卻讓周邊村鎮的鐵匠們再也不用為鐵器短缺發愁。
負責高爐運營的大明工匠李鐵柱正蹲在爐前,用一根長長的鐵釺探查爐溫,看到陳林和周明,立刻起身拱手:“先生們來得正好,今早這爐鋼剛出,您看這成色!”
一段漆黑的鋼錠被抬了過來,冷卻後表麵光滑,用錘子敲打,發出清脆的聲響。
周明蹲下身,用手指拂過鋼錠表麵,眼中滿是欣慰:“這硬度已經達到二戰時期的低碳鋼標準,用來造鐵軌、機車零件完全夠用。
李師傅,你們現在能獨立把控爐溫、調整鐵礦石配比了?”
李鐵柱黝黑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用力點頭:“多虧先生們教的‘溫度計’和‘配料表’,現在我們六個徒弟都能獨當一麵,就算沒有先生們在,每月出鋼量也能穩定在五十噸以上。
後續要在武昌、太遠建的新高爐,圖紙我們都吃透了,就等朝廷批下來的匠人班子到位。”
聽到這話,周明轉頭看向陳林,眼神裡的堅定更甚:“你看,陳大人,這裡已經不需要我們了。
工匠們的水平足以支撐蒸汽革命的推進,接下來的全國鐵路網規劃,我們留下的圖紙和計算公式也夠用。
唯一的難題,就是要在長江上建鐵路橋,需要大型打樁機、鋼纜這些設備,大明現有的手藝根本造不出來,必須從現代運過來。”
陳林知道周明說的是實話,這一年多來,係統為了維持科研人員在大明的存在,資金已經消耗過半,即便還能支撐個一年半載,也不符合“讓大明自主發展”的初衷。
陳林深吸一口氣,“行,那諸位聯係下想回現代的人員,今天晚上我們就回現代。”
晚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
這次,陳林沒有讓朱元璋親自操刀,而是選擇了從安南前線回來的徐達動手。
國公嘛,是僅次於皇帝的地位。
雖然他現在錢多的花不完,但蒼蠅腿也是肉,咱不能浪費。
至於安南戰場,陳林都懶得關注。
反正徐達帶著一千人現代槍械軍隊,外加三萬大明將士,隻用了三個月時間,就橫推了安南。
傳說中的交趾布政使司也順應而生。
至於占城,陳林和朱元璋商議過,先暫時留著,必須先消化安南,才有餘力南下占城。
畢竟安南在曆史上的反複無常是出了名的,比如宣德年間,朱瞻基就因為深陷安南反複叛亂,消耗錢糧過多,導致朝廷入不敷出,選擇放棄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