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28日清晨,奉天兵工廠的食堂裡飄著玉米粥的香氣。陳樾坐在角落的桌子前,一邊啃著窩頭,一邊在筆記本上勾畫著什麼。周圍的工人們都識趣地不去打擾他——自從銑床試製成功後,這位年輕的總工程師就像上了發條似的,沒日沒夜地工作。
"陳總工,您又沒回宿舍?"林秀蘭端著飯盒走過來,看見陳樾眼下的黑眼圈,不禁皺起眉頭。
陳樾頭也不抬地指了指桌上的圖紙:"刨床設計剛完成,待會兒要交給你們。"
"這麼快?"林秀蘭驚訝地瞪大眼睛。她記得前天晚上陳總工還說刨床設計才完成一半。
陳樾這才抬起頭,露出一個疲憊的笑容:"趁熱打鐵嘛。銑床的成功證明你們完全有能力獨立完成製造任務,所以我打算把刨床項目全權交給你們團隊。"
"這..."林秀蘭的手有些發抖,"我們能行嗎?"
"當然行!"陳樾合上筆記本,"你們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實施。遇到問題隨時來找我,但我相信你們能解決大部分困難。"
吃完早飯,陳樾召集所有學員到達會議室。當他把厚厚一疊刨床圖紙交到張衛國手中時,會議室裡鴉雀無聲。
"同誌們,"陳樾環視眾人,"從今天起,刨床項目就交給你們了。我負責技術指導,但具體實施由你們自主決定。"
張衛國接過圖紙,手都在發抖:"陳總工,我們...我們一定不辜負您的信任!"
"不是我的信任,"陳樾糾正道,"是國家的信任。這些機床將決定我們能否造出自己的槍炮、汽車甚至飛機。"
離開會議室後,陳樾立刻鑽進辦公室,開始設計鑽床。桌上擺滿了從國外帶回的技術資料和係統生成的設計方案。他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有條不紊地將先進技術"翻譯"成適合當時夏國工業水平的設計。
12月3日深夜,當廠區最後一盞燈熄滅時,隻有陳樾的辦公室還亮著煤油燈。鑽床的最後一處細節終於完成,他長舒一口氣,靠在椅背上閉目養神。突然,一陣敲門聲驚醒了他。
"陳總工,您果然還在!"是張衛國,他手裡捧著一個飯盒,"林秀蘭說您肯定沒吃晚飯,讓我給您送點吃的。"
陳樾這才發現肚子早已餓得咕咕叫。他接過飯盒,裡麵是兩個還溫熱的玉米麵饅頭和一小碟鹹菜。
"刨床進展如何?"陳樾邊吃邊問。
"主軸組已經完成粗加工,床身鑄造也沒問題,就是導軌磨削遇到點麻煩。"張衛國撓撓頭,"王師傅說咱們的磨床精度不夠..."
陳樾眼睛一亮:"正好!我設計的鑽床已經完成了,明天開始你們分出一部分人手準備製造鑽床。至於刨床導軌的問題..."他撕下一張紙,快速畫了個簡易工裝夾具,"用這個輔助加工,精度能提高兩級。"
張衛國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把圖紙折好放進兜裡:"陳總工,您真是太神了!這麼簡單的辦法,我們怎麼就沒想到呢?"
"經驗而已。"陳樾擺擺手,"去休息吧,明天還有得忙呢。"
12月5日,當陳樾正在完善鏜床設計時,張衛國興衝衝地闖進辦公室:"陳總工,刨床試車成功了!精度比毛熊援助的還要高!"
車間裡,學員們圍著那台嶄新的刨床歡呼雀躍。林秀蘭正操作機器刨削一塊鋼板,切屑如絲般均勻地卷曲著落下。測量結果顯示,加工平麵的平整度誤差不超過0.01毫米,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乾得漂亮!"陳樾由衷地讚歎,"接下來,鑽床項目可以全麵啟動了。"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這次學員們更加得心應手。陳樾隻需偶爾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大部分時間都能專注於鏜床設計。12月8日,鏜床圖紙剛一下發,各小組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分工準備。
車間的角落裡,老技工王鐵錘帶著幾個年輕人正在澆鑄鏜床底座。鐵水倒入砂型的瞬間,火花四濺,映紅了每個人專注的麵龐。
"小心溫度!"王鐵錘大聲指導,"要慢慢澆,不能急!"
另一邊,張衛國正對照圖紙檢查剛加工完的鏜杆。這個細長的零件要求極高的直線度,稍有不慎就會前功儘棄。
"怎麼樣?"林秀蘭湊過來問。
張衛國擦了擦額頭的汗:"差0.002毫米,應該能用。"
12月12日,鑽床成功試製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全廠。這台立式鑽床不僅能鑽能鉸,還能攻絲,一機多用,讓老師們傅們都嘖嘖稱奇。
"陳總工,"趙廠長興奮地拍著陳樾的肩膀,"部裡剛來電話,說要把咱們的經驗向全國推廣!"
陳樾卻已經沉浸在磨床的設計中。他深知,要加工出高精度的刀具和量具,一台好的磨床必不可少。每天深夜,他辦公室的燈光總是最後一個熄滅。
12月15日,磨床圖紙剛下發,鏜床項目就傳來捷報——主軸回轉精度達到0.001毫米,完全滿足精密加工要求!學員們已經形成了高效的工作模式:老技工負責鑄造和粗加工,大學生們負責精密部件和總裝調試,遇到難題集體攻關。
"陳總工,您看這個磨頭軸承的潤滑係統..."林秀蘭拿著圖紙來找陳樾,卻發現他趴在桌上睡著了,手裡還握著繪圖鉛筆。她輕手輕腳地退出去,對等在外麵的同伴們做了個噤聲的手勢。
"讓陳總工休息會兒吧,"她小聲說,"這個問題咱們自己先想想辦法。"
12月20日,當陳樾完成製齒機設計時,磨床的主體結構已經基本完工。這台磨床采用了創新的靜壓導軌技術,在當時堪稱世界領先。
"陳總工,"張衛國興奮地報告,"咱們的磨床試磨了一把車刀,壽命比原來提高了三倍!"
1950年元旦,奉天城飄起了雪花。兵工廠裡卻熱火朝天,製齒機的製造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這台能加工各種齒輪的機器結構複雜,零件數量是前麵幾種機床的兩倍還多。
"漸開線齒輪的關鍵在於刀具精度..."陳樾正在指導學員們修磨齒輪滾刀。突然,廠區大喇叭響起了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這是有重要通知的信號。
"全體職工請注意!"趙廠長的聲音因激動而有些顫抖,"我們剛剛收到消息,部裡決定授予奉天兵工廠"工業先鋒"榮譽稱號!陳樾總工程師特彆記大功一次!"
車間裡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陳樾卻悄悄退到一旁,繼續檢查齒輪箱的裝配情況。對他而言,榮譽遠不如眼前這台即將完成的製齒機重要。
1月5日,一個載入夏國工業史的日子。奉天兵工廠的中央廣場上,七台嶄新的機床一字排開:車床、銑床、刨床、鑽床、鏜床、磨床、製齒機——全套"工業母機"全部國產化!
"同誌們!"趙廠長站在臨時搭建的主席台上,聲音哽咽,"今天,我們創造了曆史!從今天起,夏國有了自己的精密機床製造能力!"
台下,陳樾站在學員們中間,看著這群朝夕相處的年輕人。張衛國已經能獨當一麵,成為技術科的骨乾;林秀蘭負責的質檢組建立起全套檢測標準;王鐵錘等老技工也掌握了先進加工技術...這支隊伍,將成為夏國工業化的火種。
"下麵,請陳總工程師講話!"
陳樾走上台,望著台下數百張期待的麵孔,突然不知該說什麼。最終,他隻說了一句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的話:
"這隻是開始。我們的目標是,讓夏國製造走向世界!"
掌聲經久不息,在奉天城的上空回蕩。雪花紛紛揚揚地落下,覆蓋了廠區的每一個角落,卻掩蓋不住那七台機床散發的金屬光澤。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夏國工業化的春天,正在這片黑土地上悄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