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21日清晨,陳樾站在兵工廠辦公樓頂層的窗戶前,望著廠區內擁擠的建築群皺起了眉頭。自從子彈生產線改造完成後,產量暴增帶來的原材料堆積和成品儲存問題越來越突出。更讓他擔心的是,實驗室的保密工作也隨著廠區人員流動增加而麵臨挑戰。
"得想個辦法..."陳樾喃喃自語,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窗框。
"咚咚咚"——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進來。"
趙廠長推門而入,手裡拿著一遝文件:"陳總工,您找我?"
"廠長,我有個想法。"陳樾示意趙廠長坐下,然後指向窗外,"您看咱們廠區現在像什麼?"
趙廠長順著他的手指望去,隻見各種車間、倉庫雜亂無章地擠在一起,工人們穿梭其間,活像一鍋煮沸的餃子。
"確實太擠了,"趙廠長苦笑道,"新擴建的子彈車間把原料倉庫都占了,現在銅板都堆到食堂門口去了!"
陳樾從抽屜裡取出一張手繪的規劃圖:"我建議把部分生產線遷出廠區,在外圍建立分廠。"
趙廠長接過圖紙,眼睛漸漸亮了起來。圖上以現有兵工廠為中心,四周呈放射狀分布著十幾個功能不同的廠區,中間用道路和綠化帶連接,整體布局既分散又統一。
"這個"工業園區"的概念很新穎啊!"趙廠長指著圖上的標注,"子彈分廠、煉鋼分廠、機械製造廠...分工明確,還能互相配合。"
"更重要的是安全。"陳樾壓低聲音,"把實驗室藏在這麼多工廠中間,就算有人來查,也摸不清重點。"
趙廠長會意地點頭:"好主意!我這就向部裡打報告。"
三天後,上級批複下來了,不僅同意建立分廠,還額外撥了二十萬經費。3月25日一大早,趙廠長召集各部門負責人開會,宣布正式啟動分廠建設計劃。
"同誌們,這是咱們廠發展的重要一步!"趙廠長拍著規劃圖說,"第一批建設四個分廠:子彈分廠、煉鋼分廠、特種鋼分廠和機械製造廠。"
基建科長老劉提出疑問:"廠長,這麼多工程同時開工,人手和材料跟得上嗎?"
"用分段施工法,"陳樾接過話茬,"先建廠房框架,設備安裝和生產可以同步進行。我已經設計了標準化廠房圖紙,施工速度能提高三倍。"
最讓眾人驚訝的是陳樾提出的替代方案——用東北特產的柞木和樺木加工成木筋,配合少量鋼筋使用。
"我在毛熊資料上看過類似方法,"陳樾解釋道,"咱們東北的硬木材質密實,經過防腐處理後完全能達到建築要求。"
陳樾接著詳細說明:"具體做法是將柞木鋸成長條,用煤焦油做防腐處理,然後三根一組用鐵絲捆紮。這樣組成的"木筋"抗拉強度能達到鋼筋的六成,而廠房主要承受的是壓力..."
基建科長老劉恍然大悟:"難怪您讓我們收集那麼多柞木邊角料!"
散會後,整個兵工廠像一台開足馬力的機器運轉起來。基建科負責場地平整,設備科準備搬遷清單,保衛科規劃新的安保方案...陳樾則帶著技術團隊穿梭在各個工地之間,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4月1日,子彈分廠率先完成主體建設。這是距離主廠區最遠的一個分廠,選址在一片樺樹林後麵,從外麵幾乎看不到廠房。陳樾親自指揮設備搬遷,將改造後的子彈生產線整體遷移過來。
"注意這台多工位衝床的基座水平!"
"輸送帶接口要對準,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
"電路走暗線,全部埋在地下管道裡!"
工人們發現,陳總工不僅懂機械,連建築施工也樣樣在行。在他的指導下,原本需要半個月的搬遷安裝工作,三天就完成了。
4月3日,子彈分廠試生產。當第一枚新下線的子彈通過質檢時,現場爆發出一陣歡呼。老馬摸著嶄新的廠房牆壁感慨道:"這地方比原來寬敞多了,日產二十萬發都不成問題!"
緊接著,煉鋼分廠也宣告竣工。這個分廠建在一處廢棄鐵礦旁邊,可以直接利用礦坑作為原料堆場。陳樾將氧氣頂吹轉爐技術進一步優化,設計出更適合小規模生產的"雙聯爐"係統。
"妙啊!"煉鋼車間主任老周看著圖紙直拍大腿,"一座爐子熔煉,一座爐子精煉,交替作業,效率翻倍還省燃料!"
特種鋼分廠的選址最為講究,陳樾特意選在一處山坳裡,三麵環山,隻有一條隱蔽的道路進出。這裡將生產各種合金鋼和未來研發的新型材料,保密級彆最高。
"圍牆要加高到五米,上麵拉鐵絲網。"
"每個窗戶都要裝鐵柵欄。"
"廠區內部分區管理,不同工序的工人不得隨意走動。"
聽著陳樾的安保要求,保衛科長老孫連連點頭:"這規格都快趕上軍事要塞了!"
機械製造廠是最後一個完工的,但規模最大。這裡將承擔各種生產設備的製造任務,相當於整個工業園區的"心臟"。陳樾將現代工廠的"單元化生產"理念引入,把整個廠區劃分為十幾個功能模塊,每個模塊都能獨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