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5日清晨,大連造船廠設計室。
陳樾裹緊棉大衣,嗬出的白氣在寒風中迅速消散。他抬頭望了望廠區門口那塊斑駁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標語牌,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推開設計室厚重的鐵門,撲麵而來的是濃重的煙草味、油墨香,還有二十多位國內頂尖船舶專家期待的目光。
"陳總工!可把您盼來了!"頭發花白的老設計師張振華快步迎上來,布滿老繭的雙手緊緊握住陳樾。老人手背上還沾著墨跡,顯然已經工作了一整夜。
陳樾環顧四周,設計室的牆上貼滿了各式艦艇圖紙,角落裡堆著十幾個艦船模型。他的目光最終停留在正中央那張巨大的"諾頓海峽"號驅逐艦照片上——那是他在韓國海域用長焦鏡頭偷拍的,艦橋上方的相控陣雷達天線清晰可見,連鉚釘的排列都一覽無餘。
"同誌們,"陳樾從磨損的牛皮公文包裡小心翼翼地掏出一疊照片,"這是我整理的鷹醬戰艦資料,每人一套。注意保密。"
照片在專家們手中傳閱,引發一陣陣驚歎。年輕的設計師小李瞪大眼睛,手指輕輕撫過照片上流暢的艦體線型:"這水線設計...簡直像刀切黃油一樣!"
"不止如此。"陳樾打開那台從蘇聯進口的笨重投影儀,牆上立刻顯示出更多細節照片。他拿起教鞭,指向艦艏部位:"注意看它的飛剪艏設計,配合這個角度的舷弧,在高速航行時能有效抑製甲板上浪。"
船舶流體力學專家王教授推了推眼鏡,鏡片後的眼睛閃閃發亮:"這種設計理論上可行,但我們的鋼材強度..."他的話沒說完,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麵,暴露出內心的焦慮。
"用鞍鋼新研發的921A特種鋼。"陳樾早有準備,從皮箱裡取出一份蓋著紅章的材料檢測報告,"屈服強度達到785MPa,比現有艦用鋼提高40%,焊接性能也更優。"報告在專家們手中傳遞,紙張發出沙沙的響聲。
張振華翻看著報告,布滿皺紋的手指微微發抖:"這...這要是真的..."老人聲音哽咽,想起了二十年前用木船打鬼子炮艦的往事。
"千真萬確。"陳樾拍了拍老專家的肩膀,感受到布料下瘦削的骨骼,"已經在實驗室試製成功,下個月就能量產。"他故意提高音量:"到時候,咱們的艦體鋼板厚度可以比鷹醬戰艦減少20%,重量減輕意味著更快、更靈活!"
會議室裡頓時響起熱烈的討論聲。陳樾注意到角落裡一直沉默的蘇梅——這位三十出頭的女工程師是設計室少有的女性,此刻正飛快地在筆記本上畫著什麼。他悄悄走過去,看到紙上是一個精巧的艦艉設計草圖。
"蘇工有什麼想法?"陳樾輕聲問道。
蘇梅嚇了一跳,筆記本"啪"地合上,臉頰泛起紅暈:"沒、沒什麼,就是覺得鷹醬戰艦的螺旋槳布局可能..."
"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嘛!"陳樾鼓勵道,聲音剛好讓所有人都能聽見。
在眾人注視下,蘇梅顫抖著翻開筆記本:"我觀察鷹醬戰艦的螺旋槳會產生空泡,想著如果調整一下舵葉角度,再配合這個導流罩..."她的聲音越來越小。
"妙啊!"王教授突然拍案而起,"這樣能減少5%的推進損失!老張,快把總體布置圖拿來!"
會議持續到深夜。陳樾像變魔術一樣,不斷從公文包中取出各種技術資料:新型蒸汽輪機設計圖、艦炮減震係統示意圖、甚至連廚房排煙管道優化方案都有。每次他"恰好"拿出解決當前問題的資料時,都會假裝思考一下:"這個...好像是去年在哈爾濱船舶學院看到的資料..."
淩晨兩點,當最後一位專家終於點頭認可了動力係統方案,陳樾拍了拍手:"同誌們,我們的目標不是簡單模仿,而是吸收創新。三個月內,必須拿出初步設計方案!"他的聲音有些嘶啞,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窗外,早春的海風呼嘯而過,卻吹不散設計室裡沸騰的熱情。陳樾看著滿桌的咖啡杯和煙蒂,還有那些閃閃發光的眼睛,知道一顆種子已經播下。
三個月後,同樣的會議室。六月的陽光透過紗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陳樾皺著眉頭審視桌上的模型——這是按1:100比例製作的驅逐艦初稿,柚木雕刻的艦體泛著溫潤的光澤。他伸手輕輕撫摸艦橋部位:"雷達反射麵積還是太大,這裡需要內傾15度,還有煙囪,必須和桅杆一體化設計。"
張振華麵露難色,拿起計算尺比劃著:"可是火控雷達天線重量會帶來結構應力..."
"用這個。"陳樾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微型膠卷,投影儀上立刻顯示出一組精巧的結構圖,"蜂窩狀鋁合金支架,內部用交叉加強筋,強度足夠支撐兩噸重的設備,重量卻比鋼製結構減輕一半。"
年輕的技術員小趙突然倒吸一口冷氣:"這...這不是鷹醬軍的..."
"是我們自己的創新。"陳樾斬釘截鐵地說,目光掃過在場每一個人,"記住,從現在開始,這上麵的每一個螺絲釘,都必須是我們自己的設計!"
蘇梅鼓起勇氣舉手:"陳總,關於艦艏設計,我做了個模型..."她從公文包裡取出一個精致的木模,艦艏呈獨特的S型曲線,"水槽測試顯示能減少8%的興波阻力。"
陳樾眼前一亮,接過模型仔細端詳:"漂亮!這個設計值得..."他的話被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打斷。
"陳總,鞍鋼的電話!"秘書在門口喊道。
陳樾快步走出會議室,聽筒裡傳來興奮的聲音:"陳總工!921A鋼第一批軋製成功了!性能完全達標!"
回到會議室,陳樾宣布了這個好消息,設計室裡爆發出歡呼聲。張振華偷偷抹了抹眼角,被陳樾看在眼裡。他知道,對這些經曆過用漁船改裝炮艦的老一輩來說,能用自己的特種鋼造軍艦,是多麼不易。
1961年8月,盛夏的大連熱浪滾滾。船廠試驗池裡,一艘1:20的模型正在進行阻力測試。陳樾和專家們擠在悶熱的監控室裡,汗水浸透了的確良襯衫,卻沒人舍得離開。
"32節...33節...34節!"技術員的聲音因激動而變調,"還在加速!"
水槽中的艦模如利劍劈波,尾流形成漂亮的扇形。王教授突然抓起計算尺,在記錄本上瘋狂演算:"這個速度...比毛熊"科特林"級快了整整4節!"
"彆高興太早。"陳樾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從軍用挎包裡取出一個鐵皮盒子,"還要測試武器平台穩定性。這是我讓哈軍工特製的微型振動傳感器。"
接下來的測試更加嚴苛。當模擬火炮齊射時,陳樾蹲在模型旁,目不轉睛地盯著示波器上的波形:"第三號傳感器振幅超標,需要加強這裡的艙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