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3日,西藏林芝地區。
陳樾站在剛開辟出來的山路上,腳下是新翻出的紅土。遠處十幾台推土機正轟鳴著向前推進,將原本隻有犛牛才能通過的小徑拓寬成簡易公路。高原的陽光毒辣,照得他額頭上的汗珠閃閃發亮。
"陳總,您看這進度行嗎?"工程兵團長王鐵柱摘下安全帽,露出被曬得黝黑的臉,"按這個速度,月底就能通到達旺。"
陳樾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搓了搓:"路基還得再壓實些。七月份雨季來了,這種土質容易塌方。"
"已經調了三台壓路機過來。"王團長指著山腳下的臨時營地,"就是柴油不太夠,這些大家夥喝油跟喝水似的。"
陳樾從公文包裡掏出一張圖紙:"試試這個節油裝置,501廠最新研發的,能省30%油耗。"
正說著,遠處突然傳來一陣歡呼聲。兩人轉頭看去,隻見一台推土機剛剛推開一塊巨石,露出了後麵的山坳——那裡是通往達旺的最佳路線。
"好兆頭啊!"王團長興奮地拍大腿,"這下能提前三天完工!"
陳樾笑了笑,目光卻投向更遠處。在這條路的儘頭,白象軍隊正在修建永久性工事。他掏出望遠鏡,隱約能看到對麵山坡上晃動的身影。
"係統,掃描對麵山脊的軍事部署。"
【掃描中...檢測到兩處固定火力點,一處疑似指揮所...】
陳樾不動聲色地將這些信息記在心裡。晚上回到營地,他立刻在軍用地圖上標注出來,交給通信兵發往軍區司令部。
六月的青藏高原,白天烈日炎炎,夜晚卻寒氣逼人。陳樾裹著軍大衣,在煤油燈下審閱各條戰備公路的進度報告。帳篷外,運輸車隊的引擎聲徹夜不息——從成都軍區調來的一個汽車團正在24小時不間斷地運送物資。
"陳總,喝口熱茶吧。"警衛員小李端來搪瓷缸,"剛收到電報,錫金方向的3號公路提前通車了。"
陳樾接過茶缸,熱氣在冰冷的空氣中凝結成白霧。他翻開另一份文件,上麵詳細記錄著各部隊的物資儲備情況:彈藥、糧食、藥品、燃料...每一項後麵都打著紅色的勾,表示已經到位。
"告訴後勤部,再多準備20%的防凍傷藥品。"陳樾突然說,"十月份的高原,比他們想象的更冷。"
1962年7月12日,日喀則物資中轉站。
陳樾戴著墨鏡,站在倉庫區中央的瞭望塔上。放眼望去,上百個半地下式的倉庫像棋盤一樣整齊排列,每個都有編號和分類標識。遠處,一隊改裝過的"貓貓車"正緩緩駛來,車身上覆蓋著防紅外偵察的偽裝網。
"第37運輸隊到了!"下麵的調度員拿著喇叭大喊,"A區3號庫,彈藥類!"
陳樾走下瞭望塔,迎麵碰上滿頭大汗的後勤部長老周。
"陳工,您改裝的這些貓貓車可幫大忙了!"老周擦著臉上的油漬,"載重比原來多了一噸半,爬坡能力還強了不少。"
陳樾走到一輛剛停下的貓貓車前,拍了拍它加寬的履帶:"高原專用版,發動機也換了增壓型。"他掀開車廂的篷布,露出裡麵碼放整齊的彈藥箱,"一趟能頂原來兩趟。"
"就是駕駛員培訓跟不上。"老周歎了口氣,"這些新玩意兒操作太複雜,咱們的老汽車兵得從頭學起。"
陳樾想了想:"調十個技術員過來,一對一教學。再編個簡易操作手冊,圖文並茂的那種。"
正說著,遠處突然傳來一陣騷動。兩人轉頭看去,隻見一輛貓貓車在倒車時不小心撞到了油桶,柴油正汩汩往外流。
"快!沙土覆蓋!"老周大喊著衝過去。
陳樾卻站在原地沒動。他盯著那灘柴油,突然想到什麼,從口袋裡掏出筆記本快速畫了起來。十分鐘後,一張簡易的防泄漏油箱設計圖已經成型。
"係統,優化這個設計。"
【優化完成:增加內部隔艙設計,單個破損情況下可保留80%燃油...】
當天晚上,陳樾就把新設計交給了兵工廠的技術員。三天後,第一批改裝油箱就運到了前線,立刻在所有運輸車輛上推廣安裝。
1962年8月20日,達旺前線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