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播廳的話筒與帶糖的指尖
央視《民生觀察》演播廳的清晨總飄著胖大海茶香與打印墨水的混合味道,我推著後勤補給車穿梭在後台,看陳默穿著深色西裝走向彩排現場。他的袖口繡著淺灰色暗紋,是妻子去年送他的40歲生日禮物,針腳細密藏在布料紋理裡;領口係著深紫色領帶,是造型師剛幫他調整好的,角度精準到與西裝領口嚴絲合縫;胸前彆著“央視新聞工作者”銀質徽章,邊緣被常年觸摸磨得發亮;左手握黑色話筒,話筒套印著“民生觀察”藍色LOGO,握柄處有圈淺褐色痕跡,是15年主持生涯留下的握持印記;右手正翻著直播稿件——指尖因長期翻頁、握筆泛著薄繭,指縫裡藏著點薄荷味潤喉糖碎屑,是剛含完糖準備練台詞蹭的,連指甲蓋都修剪得整整齊齊,透著職業主持人的嚴謹。
他的演播廳工位永遠擺著三樣被精心打理的東西:泡著胖大海的青瓷杯,杯身刻著“靜心”二字,是退休老台長送他的,杯底沉著幾片舒展的胖大海,他說“喝口護嗓茶,直播時才能把百姓聲音傳清楚”;記滿“主持要點”的棕色皮質筆記本,封麵燙著金色花紋,某頁用藍色鋼筆寫著“今晚直播:社區養老專題——訪談張奶奶時多聽少問,她兒子在外打工,老人有很多心裡話;互動環節念3封觀眾信,第2封是獨居老人寫的,語氣要更溫和”“提醒自己:女兒今天下午3點鋼琴考級,直播後無論多晚都要打視頻”;還有個深綠色文件夾,裡麵按日期分類著觀眾來信,最上麵一封貼著紅色便簽:“陳老師,我們小區電梯老化半年了,老人上下樓太危險,求您關注”,信封邊緣被反複摩挲得有些發毛。彩排間隙,他會靠在演播廳立柱上揉喉嚨,左手攥著修改到第三版的稿件,右手輕輕按壓頸側,眉頭微蹙卻沒停下看屏幕——監控裡正回放剛才的彩排片段,他盯著自己的手勢與眼神,嘴裡小聲念叨“這裡語速快了,下次要慢半拍”,我遞過去一瓶礦泉水,他笑著道謝,指尖碰到瓶身時,我才發現他的指腹比常人更粗糙,是常年握話筒、寫筆記磨出來的。
上周暴雨夜,我收拾演播廳時,撞見他在走廊對著手機紅著眼。深色西裝肩頭被雨水打濕,洇出深色痕跡;手裡攥著張剛打印的緊急稿件,上麵用紅筆標注“突發加播:城東小區車庫被淹,20點30分插入直播,時長30分鐘”;手機屏幕亮著妻子發來的視頻,畫麵裡女兒抱著鋼琴譜哭:“爸爸說好了陪我考級的,他又騙人!”而他剛結束3小時常規直播,嗓子啞得說不出完整句子,卻要立刻對接導播確認加播流程,觀眾熱線還在不斷打進導播間,需要他在加播中回應被困居民訴求。上次女兒生日,他因臨時直播遲到,隻能隔著屏幕唱生日歌,這次考級承諾了半個月,卻又被突發任務打亂,他對著空蕩的走廊歎氣,喉結滾動著咽下湧到嘴邊的愧疚,從西裝內袋裡掏出女兒畫的“爸爸主持圖”——畫裡的他舉著話筒,身邊圍著微笑的觀眾,女兒在角落畫了個小小的自己,旁邊寫著“爸爸最棒”。
這時導播的對講機傳來聲音:“陳默老師,20分鐘後開始加播,速到演播廳準備!”他趕緊用手背擦去眼角的濕痕,把畫紙小心塞回內袋,從公文包拿出薄荷潤喉糖,剝開糖紙含在嘴裡,深吸一口氣走向演播廳。後來才知道,他那晚加播到淩晨1點,結束後沒顧上喝一口熱湯,打車穿過暴雨回家時,女兒已經抱著他買的小熊玩偶睡著,他在女兒床頭放了張手寫便簽:“寶貝,爸爸聽到你考級時彈的《小星星》了,比錄音裡還好聽,下次爸爸一定坐在台下聽你彈”,第二天早上6點,他又準時出現在台裡,眼底的黑眼圈被遮瑕膏仔細遮蓋,卻藏不住眼底的紅血絲。
幫他整理直播素材時,我見過他在茶水間偷偷貼中藥貼。他背對著門口,掀起西裝衣領,後頸貼著片褐色中藥貼,邊緣露出點醫用膠帶——是長期用嗓過度引發的慢性咽炎,昨天直播時咳了兩次,他硬生生壓下去,導播讓他休息,他卻說“觀眾等著看,不能停”。剛貼好藥貼,新人主持小林跑過來,手裡攥著皺巴巴的訪談提綱:“陳老師,明天跟農民工代表訪談,我總怕問錯話,怎麼辦?”他沒半點不耐煩,拉過把椅子坐下,翻開自己的筆記本:“你看,把‘工資發放’‘子女教育’這些關鍵詞寫在手心,記不住就低頭看一眼,訪談時看著對方的眼睛,就像跟鄰居聊天一樣,彆緊張”,等小林走後,他對著鏡子練習微笑,嘴角弧度調整了好幾次,直到看起來自然溫和,才拿起茶杯喝了口護嗓茶——怕自己的疲憊影響明天直播的狀態,更怕觀眾從他眼裡看出敷衍。
他的更衣室衣櫃裡,掛著件沒拆封的淺色係親子裝,是妻子去年秋天買的,標簽上還貼著便簽:“等你休年假,我們帶女兒去郊外看紅葉”;西裝內袋裡,永遠裝著女兒的鋼琴考級準考證複印件,上麵用紅筆圈著“9月15日下午3點”,他怕自己忙得忘了女兒的重要日子,每次直播前都會拿出來看一眼。掃演播廳時,我撿過他扔掉的潤喉糖包裝,上麵用馬克筆寫著“今日待辦:8點磨社區養老稿件、10點審觀眾線索、14點帶小林彩排、19點30分直播、23點複盤;給女兒買《鋼琴進階教程》(她上周說老師推薦的);聯係城東小區物業,跟進電梯維修進度;給妻子帶護手霜(她的快用完了)”。那天下午彩排,他發現小林對“社區養老補貼政策”理解不透徹,特意推遲下班,從資料庫翻出近三年的政策文件,逐條講解到晚上8點,自己卻忘了吃晚飯,隻靠兩顆潤喉糖撐著——他總說“民生節目不能出半點錯,觀眾信你,你就得對他們負責”。
後頸的麻意襲來時,我正靠在後勤車旁打盹,夢裡全是他念觀眾來信的溫和聲音與鍵盤敲擊的“噠噠”聲。聚光燈透過演播廳的縫隙照進來,在他的主持筆記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極了他寫在上麵的民生故事。
二、話筒旁的荊棘與掌心的溫度
再次醒來時,喉嚨傳來一陣灼熱的疼。我猛地坐起身,發現自己坐在陳默的演播廳工位上,手裡還攥著社區養老專題的直播稿件,手機在褲兜裡震動不停——早上7點,導播發來的緊急消息:“陳默,今早菜市場價格突發波動,觀眾熱線爆了,直播要加插專題,8點前到台裡改稿件”;妻子發來的消息:“女兒今天上午10點家長會,她跟同桌說爸爸會來,你要是實在去不了,我就跟老師說你出差了”。
窗外天剛亮,演播廳裡隻有保潔阿姨在擦拭鏡頭,冷風吹過後台走廊,帶著胖大海茶的清苦味道。我這才驚覺,自己變成了陳默。
摸向喉嚨,昨晚複盤到12點的沙啞還在,吞咽時像有細針在紮;左手的青瓷杯倒在桌上,胖大海茶灑了點在稿件上;西裝內袋裡,女兒的鋼琴考級準考證硌著胸口,紙頁邊緣磨得發亮。公文包夾層裡,壓著三份“兩難難題”:工作的“直播要求”(紅色標注“8點10點:改完菜市場價格專題稿件,補充3個攤主采訪案例;14點彩排:重點練突發話題與常規內容的銜接;19點30分直播:回應5條觀眾線索,含停水、電梯老化問題”)、家庭的“牽掛清單”(“女兒家長會:跟妻子道歉,讓她多拍點照片;買《鋼琴進階教程》,女兒說今天要練新曲子;晚上打視頻,準備好她愛吃的草莓蛋糕外賣”)、身體的“警報信號”(“慢性咽炎:每小時喝一次護嗓茶;聲帶疲勞:彩排時儘量用氣聲,保存體力;睡眠不足:直播前補塗遮瑕膏,掩蓋黑眼圈”)。
我摸向西裝口袋裡的零錢,昨天剩的300元,給母親買了盒降壓藥花了80元,還剩220元——《鋼琴進階教程》要128元,給女兒訂草莓蛋糕要68元,剛好夠,隻是今天又要辜負女兒的期待,心裡像壓著塊濕棉花,沉得喘不過氣。
早上7點40分,我衝進台裡,剛打開電腦改稿件,觀眾熱線就打了進來,是位帶著哭腔的阿姨:“陳老師,我家在城西菜市場,今天菜價漲了一倍,我們退休老人吃不起啊!”我趕緊拿筆記錄,聲音儘量放溫和:“阿姨您彆著急,我今天直播會重點說這個問題,也會聯係物價局,有消息第一時間告訴您”。掛了電話,喉嚨的灼痛感更明顯,我趕緊泡了杯胖大海茶,邊喝邊改稿件,鍵盤敲擊聲與熱線電話鈴聲交織在一起,像在催促著時間。
上午9點,策劃會剛結束,妻子發來消息:“女兒問你到哪了,我說你在路上堵車,她一直在門口等”。我盯著屏幕,手指懸在鍵盤上,卻敲不下去——女兒的小書包上還掛著他送的話筒掛件,每次家長會都要背,這次卻要讓她失望。我隻能回複“等直播結束我立刻回家,給她帶最喜歡的蛋糕”,然後強迫自己把注意力轉回稿件,在“攤主采訪案例”旁補充了句“重點問老人買菜難問題”。
中午12點,我抽空跑到台附近的書店,卻被告知《鋼琴進階教程》賣完了,隻能買另一本同係列的教材,封麵不是女兒想要的藍色,心裡滿是愧疚。回到台裡,小林拿著彩排稿跑過來:“陳老師,銜接段我還是記不住,怎麼辦?”我拉著他走到演播廳,把稿件鋪在地上,用粉筆在地麵畫思維導圖:“你看,從社區養老轉到菜價波動,就說‘老人們不僅要住得安心,吃得也得放心’,這樣過渡就自然了”,彩排到下午2點,小林終於能流暢銜接,我卻累得靠在柱子上,喉嚨疼得說不出話,隻能含著潤喉糖緩解。
晚上7點30分,直播開始。聚光燈打在身上,我握著話筒,儘量讓聲音聽起來平穩溫和:“歡迎收看《民生觀察》,今天我們首先關注大家最關心的菜市場價格問題”。鏡頭切到攤主采訪畫麵時,我趁機喝了口護嗓茶,眼角餘光瞥見監控裡女兒的照片——貼在提詞器旁,是早上特意粘的,想讓自己記得為什麼要堅持。訪談張奶奶時,她說起“兒子三年沒回家,自己爬六樓買菜”,我趕緊遞過紙巾,聲音放輕:“您放心,我們已經聯係社區,以後會有誌願者幫您送菜上門”,觀眾留言區瞬間刷滿“陳老師太暖了”“希望能幫到張奶奶”。
晚上10點,直播結束,複盤會開到11點,導播說“今晚觀眾滿意度98%,菜價問題已經引起物價局關注”。我收拾東西準備回家,卻收到妻子發來的視頻,女兒趴在桌上睡著了,旁邊放著那本新買的鋼琴教材,妻子說“她說明天等你回來一起練新曲子”。我站在演播廳門口,看著空無一人的觀眾席,眼淚終於掉下來——自己握的話筒傳遞了無數百姓的聲音,卻沒能兌現對女兒的承諾。
深夜12點,我回到家,把草莓蛋糕放在女兒床頭,輕輕幫她蓋好被子,看見她枕頭下藏著張畫:畫裡的他舉著話筒,身邊有好多笑臉,女兒站在他腳邊,手裡拿著滿分試卷。我蹲在床邊,在她額頭親了一下,心裡默念“下次一定陪你”。
三、話筒外的暖陽
再次醒來時,身上還帶著淡淡的胖大海茶香。我摸向喉嚨,沒有灼痛感,隻有後勤車扶手蹭的小劃痕。手機在褲兜裡震動,是《民生觀察》節目組的群消息:“陳默老師的‘社區養老專題’獲全國民生類節目金獎!台裡特批5天帶薪年假,女兒的鋼琴考級視頻已經在直播中播放,觀眾紛紛留言‘這是最溫暖的民生聲音’!”
我推著補給車走進演播廳,看見陳默穿著那件淺色係親子裝,妻子和女兒站在他身邊,女兒手裡拿著《鋼琴進階教程》,封麵是她最喜歡的藍色——是台裡同事特意幫他買到的。他胸前彆著金獎徽章,正在給觀眾回信,張奶奶的信放在最上麵,上麵寫著“社區已經給我安排了誌願者,謝謝陳老師還記得我”;小林拿著新的訪談提綱,自信地說“陳老師,這次農民工專題我能獨立完成了”;導播遞過來一張行程表:“這是你的年假安排,我們已經幫你訂好了郊外民宿,帶女兒去看紅葉吧”。
女兒跑過來,舉著手機給我看:“叔叔你看,爸爸在直播裡放了我彈鋼琴的視頻,好多人給我點讚!”陳默走過來,笑著說“其實最該感謝的是觀眾,他們願意聽百姓的聲音,也願意理解我們的不完美”。他的眼底沒了黑眼圈,嘴角的笑容自然又溫暖,西裝內袋裡的女兒畫作,被裝裱成了小相框,放在演播廳的展示架上,旁邊寫著“民生聲音,源於每一份平凡的牽掛”。
“陳老師,該錄獲獎感言了!”工作人員喊道。他牽著女兒的手走向鏡頭,話筒裡傳來他溫和的聲音:“民生主持人的話筒,不僅要傳遞政策與真相,更要裝著百姓的喜怒哀樂,也裝著家人的等待——謝謝我的家人,也謝謝每一位信任我們的觀眾”。
風卷著後勤車的塑料袋,嘩啦啦地響,像在應和演播廳的掌聲。我看著聚光燈下的一家三口,突然明白陳默話筒裡的秘密——那些磨破的稿件、沙啞的喉嚨、沒赴約的家長會,不是“狼狽的證明”,是他把對百姓的責任,融進了每一次直播裡,把對家人的愛,藏在了每一次彌補裡。就像那杯泡著胖大海的青瓷杯,看似普通,卻裝著最真摯的民生溫度;就像女兒的畫作,看似微小,卻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勇氣。
下次後勤補給時,我還要來演播廳,陳默說“年假回來後,要做個‘親子民生’專題,讓更多家長知道,陪伴與責任同樣重要”。順便問問他,女兒的新曲子練得怎麼樣,郊外的紅葉好不好看,我也想聽聽,那個終於能平衡工作與家庭的主持人,笑著說起這些時的聲音到底有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