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冒險者前往試煉地點期間,帕爾久違地整理起迄今為止自身所學,以便應對接下來的漫長旅途,以及可以預料到的不少戰鬥。
畢竟對施法者而言,時刻把握自身狀況,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從而在任何境遇下都保持冷靜穩定發揮是很必要的。
目前的帕爾是最近才能施展3環的占星術士,掌握的技能有抄錄卷軸、施法免材、製造奇物、星跡施法,學派能力為判讀星座、掌中星海。
這一點已經無需贅述,他自身也對自己有著極為明確的認知。
這次的主要工作,是詳細整理出自己已經學會的奧術。
首先從0環,也就是被稱作“戲法”的奧術說起(排名不分先後):
防護係:提升抗力等
預言係:偵測毒性、偵測魔法、閱讀魔法、猛擊術、謹慎嘗試等
幻術係:幻音術、寂靜門戶、精怪之相、改變味道、秘密交談等
咒法係:酸液飛濺、幻影鐵蒺藜、醒酒術、百寶腰帶等
變化係:法師之手、修複術、傳訊術、開關術、抄寫術、射矢術、拋射物品、修複微傷、粘連術、紮根、活化工具、平衡武器、綻放、骨刺術、清潔術、破損術、代筆者的複誦等
塑能係:舞光術、閃光術、光亮術、冷凍射線、閃電震懾、猛然驚響、火花術、輕風、淋濕、震顫、疏影、法師之勺、灼燒傷口等
附魔係:暈眩術、喚醒術等
死靈係:打擊死靈、疲勞之觸、惡意創傷、失衡傾斜、活力剝奪等
共通係:秘法印記、魔法伎倆等
帕爾所掌握的戲法大體上都是學院教材附贈或圖書館藏書裡的,總得來說就是各種雜七雜八的效果大雜燴。
說不上有用,也不完全沒用。
特定情境下效果未必比不上1環,然而由於能夠準備的法術有限,到最後準備的還是那些最泛用的戲法。
這導致迄今為止,其中有9成以上的戲法帕爾都沒有用過1次(學習時的練習除外)。
自從掌握了星跡施法後情況稍微有所好轉,但能準備的法術依舊有限……
倒不是說施法者們擁有“法術位”這種東西,而是法術本身的步驟其實相當漫長。
因此施法者們會在閒暇時把法術的多數工序搞定,隻留下最後的“扳機”。
這種蓄勢待發狀態的魔法公式需要占據施法者的“容量”。
智力、感知、魅力等關鍵素養,以及靈魂的強度、施法能力的水平等,這些都會影響“容量”的上限。
而各環法術需要占用的“容量”不同,與其準備一堆不知道能否用上的小戲法,不如認真準備自己熟練、擅長、適應麵廣的高環法術。
比如“火球術”之類的……
但環數高,啟動所需要的魔力也相應提升。
是選擇低環的性價比,還是高環的決定性,每位法師各有傾向。
至於花費大量時間,從頭開始構建法術並施法的方式,被稱作“儀式施法”。
並非指它具備什麼儀式性,而是說這種做法就像枯燥乏味的儀式一樣漫長。
缺點在於耗時,優點則是無需準備,以及“儀式施法”過程中能夠引導自然界的魔力(魔網)代替施法者自身的魔力來施展法術。
“儀式施法”與“星跡施法”都能大幅降低對施法者魔力的消耗,理論上並無高下之分……
順便一提,用儀式施法的方式施展戲法大概要花25分鐘左右,是極為漫長又無聊的過程。
像帕爾這樣的施法者通常都沒有這個閒工夫。
“咕~總之就是反正不要錢,就算用不上也全學了唄?”
“彆搗亂,我正教你奧術知識呢,憑你的血統哪天成為術士也不奇怪,總之先打好基礎。”
話雖如此,法師和術士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施法者……先知倒是與後者有些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