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天冷似一天,寒風刮在臉上已經有了明顯的刺痛感。
10月20號這天,林初夏裹得嚴嚴實實,穿上了新做的棕色燈芯絨棉襖和利落的黑色小腳夾棉褲,跟著二道溝大隊浩浩蕩蕩的隊伍,踏上了去鎮上交公糧的路。
雖然她現在的身份隻是個記分員,但全大隊的人都隱隱覺得——這小林知青能和公社孫書記說上話!
於是,何隊長囑咐她交公糧時跟著自己。萬一在糧站遇到點啥卡殼的情況,有她在場,或許真能幫著遞句話,解個圍。
孫書記管理確實有方。
為了避免糧站人山人海和混亂不堪的局麵,他讓紅嘴子公社下轄的十二個生產大隊提前抽簽決定交糧順序。
二道溝大隊手氣不錯,抽到了第三號,交糧時間就定在十月二十號早上八點整。
因此,頭一天,整個大隊就進入了緊張的備戰狀態。
糧食早已分門彆類,曬乾揚淨。
漢子們喊著號子,將一袋袋沉甸甸鼓囊囊的糧食麻袋,用粗麻繩結結實實地捆在板車上。
整個大隊忙活到深夜,才將一切準備停當。
這天清晨五點,天色未亮。
村裡但凡能走得動路的都去看熱鬨,幾乎傾巢而出。
壯勞力們是主力,肩挑手推著沉重的擔子和滿載糧食的板車,步伐沉穩有力。
婦女們則在一旁搭把手,或是在隊伍後頭趕著大隊上交的肥豬。
跟著去看熱鬨的老人和孩子們,舉著劈啪作響的鬆明火把,興奮地嘰嘰喳喳。
一條由點點火光和興奮歡呼聲組成的蜿蜒長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浩浩蕩蕩地向著紅嘴子公社進發。
林初夏也推著她那輛寶貝飛鴿自行車,斜挎著小包,車後座兩邊各馱著一大包糧食。
她走在隊伍中間,和其他知青們一起,小心翼翼地推著車,努力在坑窪的土路上保持平衡,車輪碾過凍得硬邦邦的地麵,發出單調而清晰的“吱呀、吱呀”聲。
紅嘴子公社下轄的生產大隊不少,每次交公糧都是十裡八鄉的大事件,無數好信兒(好奇)的人會去圍觀。
主要是為了看看各個大隊的收成和實力,回去也好當個談資,在炕頭上吹吹牛。
林初夏也是頭一回親曆如此盛況,眼睛亮晶晶的,充滿了新奇。
一路上忍不住和同行的知青們嘰嘰喳喳地討論。
林初夏:“哎,你們誰知道這交公糧具體是怎麼個交法?光知道要交,裡麵有啥門道不?”
和她一樣充滿好奇的,還有幾個今年新來的知青。
知青點的老大哥陳東,正挑著擔子穩步前行,聞言解釋道:“其實‘交公糧’是個統稱。細分起來,主要是交三種糧:農業稅公糧、征購糧、還有餘糧。”
孟曉晴眨巴著和林初夏同款的好奇大眼睛追問:“那……其實國家規定必須交的,就是農業稅的糧,對吧?”
陳東點頭又搖搖頭:“農業稅的公糧是鐵打不動必須交的,除非遇上大災年國家特批減免。征購糧嘛……”
他頓了頓。“名義上不是稅,但這些年下來,也跟強製差不多了。公社每年都根據各大隊的總產量,硬性攤派任務,必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