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母臉上的笑容更柔和了,招呼道:“好啦好啦,東西都收下了!小江,快彆站著了,上桌!咱們趕緊吃飯!菜都要涼了!”
林父在主位坐下,一邊拿起江見野帶來的榆樹錢酒開瓶,一邊對林初夏說:“老閨女,去拿三個酒盅來。”
林初夏屁顛屁顛地拿來三個小巧的白瓷酒盅擺好,自己則開了一瓶橘子味汽水。
林父給江見野斟滿一杯,又給自己和林母各倒了一杯。
豐盛的菜肴擺滿了小小的方桌:鍋包肉紅亮誘人,雪衣豆沙潔白如雪,香酥雞色澤金黃,茄子絲翠綠油亮,豆角燉土豆散發著家的溫暖氣息,還有東北重視客人特有的白麵餃子!
四人落座,沒有過多的客套,在溫馨的氣氛中動起了筷子。
林初夏不停地給父母和江見野夾菜,講述著鄉下的趣事見聞,飯桌上其樂融融。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氣氛漸漸沉澱下來。
林父放下筷子,端起酒盅抿了一口,目光轉向江見野,神情變得認真而嚴肅:“小江啊,上次你突然來家,說是我家老閨女的未婚夫,那時候情況特殊,廠領導也打過招呼讓我們配合,不能多問。這事兒呢,過去了,我們心裡有數。但今天不一樣。”
他頓了頓,目光炯炯地看著江見野,“你得跟我交個實底兒。現在,你和我家老閨女,到底是個啥情況?你們倆,是認真的,還是……?”
他沒有把話說完,但意思很明確。上次是任務需要,那這次呢?女兒信裡說看對眼了,但做父母的,總想親耳聽聽這個未來女婿的說法。
江見野聞言,立刻放下筷子,下意識地就要起身敬禮。
林父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他的肩膀:“坐下坐下!在家裡,沒那麼多規矩!就跟叔叔嘮嘮嗑,說說你倆的事兒。”
江見野依言坐好,腰杆挺得筆直,雙手放在膝蓋上,像在部隊做思想彙報。他深吸一口氣,臉色微微泛紅,但聲音清晰而堅定:“報告林叔叔、薑阿姨!上次前來,確實是有特殊的任務需要,不得不請二老配合,隱瞞了實情。對此,我再次向二老道歉!”他微微欠身,態度誠懇。
他抬起頭,目光坦蕩地迎上林父林母的視線,語氣真摯:“但是,在二道溝大隊與林初夏同誌共同工作生活的這段日子裡,我親眼目睹了她的勇敢、聰慧和遇事時的沉著冷靜!她對同誌真誠熱情,對鄉親們關懷幫助,在危險麵前敢於挺身而出!她的為人處世,落落大方,堅韌不拔,深深打動了我!”
他停頓了一下,似乎在組織更鄭重的語言,耳根的紅暈更深了些:“所以,在任務結束後,我……我鄭重地向林初夏同誌表達了我的想法:我希望,未來能和她結為革命伴侶,共同生活,並肩前行。林初夏同誌她……她後來,同意了。”
說到最後一句,他的聲音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和喜悅,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身邊的林初夏。
林初夏的臉頰也飛上了紅霞,她放下汽水瓶,伸手輕輕搖了搖爸爸的胳膊,聲音帶著點嬌羞,卻異常清晰:“爸~媽~這次是真的!不是任務!我倆……是認真的。”
女兒親口的確認,像一陣暖風吹散了林父心中最後一絲疑慮。
他緊繃的臉部線條瞬間柔和下來,心裡那點因為上次“欺騙”而產生的小疙瘩也被搖散了。
林母見狀,趕緊笑著打圓場,給丈夫遞了個台階:“你看你!老林!我就說你容易瞎想!我第一眼瞅著小江就覺得這孩子實誠可靠!來,小江,阿姨跟你走一個!歡迎你以後常來!”說完,她豪爽地端起自己那杯酒,一口乾了。
江見野受寵若驚,連忙端起自己的酒盅,恭敬地回敬:“謝謝薑阿姨!”也一飲而儘。
放下酒杯,林母看著江見野,眼神溫和中帶著關切,問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小江啊,你的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你和小夏的事兒,跟他們說了嗎?他們……什麼態度?”
這個問題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江見野握著酒杯的手指幾不可察地收緊了一下,指節微微泛白。他唇線抿緊,沉默了幾秒鐘。
這短暫的沉默,讓飯桌上的空氣仿佛凝滯了一瞬。林初夏也停下了筷子,有些擔憂地看著他,江見野不太願意提及家庭,林初夏就沒有多問。
而且那個住在牛棚的母親似乎和江見野之間有著化不開的恩怨。
終於,江見野抬起頭,目光掃過林父林母關切的臉龐,最終落在林初夏擔憂的眼眸裡。他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聲音低沉而清晰地開口:“我……我沒有父母。”
“啪嗒!”
林初夏手中的筷子毫無預兆地掉在了桌子上,發出一聲輕響。她愕然地睜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看著江見野。
沒有父母?!那二道溝牛棚裡住著的女人是誰?
她以為他早已和家人說過他倆的事!巨大的震驚和隨之而來的心疼瞬間籠罩了她,讓她一時失語。
林父端著酒杯的手猛地一抖,琥珀色的酒液潑灑出來,洇濕了深藍色的工裝褲,他卻渾然不覺。林母臉上的笑容也僵住了,眼中充滿了錯愕和更深切的憐惜。
“小江……”林母剛想開口說點什麼緩和氣氛,卻被江見野接下來的話打斷了。
他似乎並不需要安慰,隻是平靜客觀的開始講述那個屬於他,也屬於那個特殊年代的故事:
“我的母親,叫鬱美玲。建國前,是滬上……一個有名望的大家族的小姐。”他斟酌著用詞,避開了資本家這個在那個年代可能帶來麻煩的標簽.
“我的父親,叫江長征。現在……是邊疆某部的駐防團長。”
“建國前,我的爺爺,當時已經是部隊的師長。在一次重要的戰役中,部隊補給困難,糧食告急。是滬上鬱家的當家人……也就是我外公,出於愛國情懷和對爺爺的欽佩,慷慨解囊,提供了大批糧食支援部隊,解了燃眉之急。”他敘述得很平靜,仿佛在講彆人的故事。
“兩位老人因此結下深厚情誼,相見恨晚。在那個年代,為了鞏固這份情誼,也帶著些舊式的觀念,他們口頭約定,將來要結成兒女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