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沃特森·瓦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實用雷達,並運用在了軍事領域之後,空戰就來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雷達與飛行器的關係。
就相當於是矛與盾的關係。
剛開始。
雷達隻作為防守一方的‘眼睛’,用來密切監視天空,監視著一切來襲的空中目標。
後來。
雷達被搬上了飛機上、軍艦上......
用途越來越廣泛。
作用也越來越大。
雷達已經不滿足於防守,甚至也是進攻的利器。
而且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雷達係統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
那麼有了雷達的‘輔助’,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天下無敵’了呢?
不是是。
‘盾’在進步。
‘矛’也在進步。
雷達作為‘防守方’的利器,為防守方構築了堅固的‘堡壘’,甚至還有輔助‘進攻’的功能。
但是作為‘矛’的殲擊機,也已經更新迭代了第五代
——隱身型戰鬥機。
通過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外殼采用隱形材料和塗裝等等。
致使雷達彷佛聾了瞎了一樣。
根本發現不了天空中來襲的隱身戰鬥機。
不過雷達也在進步。
米波雷達在探測隱身型戰鬥機方麵依然有奇效。
所以‘矛與盾’之間的相愛相殺,估計還要持續很多年。
那麼除了隱身型戰鬥機。
其他飛機是不是就不能‘逃脫’雷達的監視呢?
當然不是。
除了隱身型殲擊機。
當然還有其他方式躲避雷達的‘眼睛’。
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超低空突防了。
因為雷達的工作原理其實就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
隻要飛機飛的足夠低。
就能夠利用複雜的地形,以及地球曲線(地球是球,所以再平的平原和海麵都是曲線)來躲避雷達的探測、搜索。
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簡單?
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太難了。
不但難。
還很危險。
‘超低空突防’首先得飛的足夠低。
有多低呢?
升限高度至少低於100米。
也就是說。
如果飛行員想要徹底避開‘防守方’的雷達探測。
那麼該飛行員的突防過程必須保持在100米以下。
但問題是。
地麵環境複雜。
不但高聳的人造建築隨處可見,而且還有高山、峽穀、平原盆地等等地形地貌。
再加上‘超低空突防’的主體一定是戰鬥機。
戰鬥機速度動輒六七百公裡每小時。
速度太快了。
操縱杆的毫厘之差,就會造成飛機高度(寬度)幾十米的變化。
所以想要完成‘超低空突防’,不但要飛行員技術精湛,經驗老道。
更要每時每刻都高度集中精神。
因為哪怕隻要有一毫秒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飛機失控墜毀。
顧輕舟很慶幸鄯善場站是在廣袤的西北荒漠地區。
如果是在東部沿海的話。
到處都是人造的森林城市。
就算他敢飛。
嶽子晉和向前進都不會同意他的冒險行為。
但即便顧輕舟選擇的突防方向幾乎都是廣袤無垠的荒漠和戈壁灘。
他想要完成此次低空突防也不容易。
還是那句話。
他活著到了鄯善場站,就算勝利。
這時候。
他已經翻越了天山山脈,深入到了大漠之中了。
根據導航儀顯示。
他現在距離鄯善場站還有300公裡左右。
已經接近了鄯善場站地麵雷達的最遠探測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