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
靶機現在距離他已經不足75公裡了。
不過顧輕舟並沒有剛才那樣發現了‘敵機’就立即猛撲過去。
而是慢慢拉近與靶機的距離。
通訊頻道裡。
靶機操控員依然在嘴炮輸出。
試圖故技重施。
用嘴炮擾亂顧輕舟的心智。
不過顧輕舟仿佛沒有聽到似的,繼續拉近與靶機的距離。
在拉近距離的同時,也開始了對靶機的穩定追蹤。
沒一會兒。
顧輕舟與靶機的距離就已經拉近到了5公裡範圍內。
已經進入了靶機‘控製區’以內飛行了。
所謂‘控製區’。
就是敵機/靶機的飛行軌跡身後空域,類似於一個立體的圓錐形筒狀結構。
所以隻要後機能夠穩定在這個圓錐形結構裡飛行,那基本上對前機就是手拿把掐狀態。
飛行員在日常追擊訓練中。
如何進入、保持在控製區以內飛行是重中之重。
飛行員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進入了敵機/靶機的控製區了呢?
有兩個重要指標。
距離和方位角。
距離由長到短,從5公裡到700米之間。
遠距離‘控製區’沒什麼意義。
畢竟離的太遠了。
也打不中敵機。
所以後機在進入‘控製區’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加速拉近與敵機/靶機的距離。
隻要將距離拉近到1500米以內。
那麼就能對敵機/靶機構成極大的威脅了。
至於方位角。
則是25度到45度之間。
不管是距離還是方位角,都需要飛行員通過目視來判斷。
舉個例子。
當飛行員發現敵機機身比機翼還要長,邊框像一個豎著的長方形,並且能夠看到完整的飛機機背輪廓,那麼就代表後機與前機的方位角是90度。
90度並不適合穩定追蹤。
角度太大。
敵機隻要保持持續轉彎。
就很容易逃脫。
現在顧輕舟雖然已經進入了靶機控製區,但並沒有做到穩定追蹤。
所以他對靶機依然構不成威脅。
但是這回顧輕舟表現得很冷靜。
隻是遠遠的吊在後麵,不急不緩的跟著。
“你打我噻。”
“你打我噻。”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哇!”......
上校依然喋喋不休,施展他的嘴炮大法。
兩架飛機一前一後又來到了打靶空域的邊緣地帶。
眼瞅著靶機又一次飛離了打靶空域。
顧輕舟依然無動於衷。
仿佛是在將靶機禮送出境。
這是,徹底擺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