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司令的部隊是很強,但問題是人少啊,才十萬來人要打四十多萬鬼子精銳。山海軍就更彆提,他們也就能打打優勢局。”
大戰在即,人們自然也是議論紛紛,茶館內紛紛化身軍事專家加以評頭論足,將雙方戰力進行對比。
聽完這人的言論,不少還想反駁的人都愣住了。
確實,
四十萬倭國軍隊非同小可,足以橫推除了列強之外的絕大多數國家。
“照你這麼說,這一仗準輸嘍?”
“差不多吧。”
那人搖頭道:“主要是陳司令太托大了,居然給倭國人足夠的時間準備,要我說就應該趁著倭國人增兵高儷之前,率先拿下那裡,堵住敵人增援的軍隊方有勝算。”
“要我說陳司令應該是太順了,屢戰屢勝給他造成了不敗的幻覺,麵對倭國人的全麵開戰竟然還這麼不以為然。”
“哎,縱我所觀,陳司令隻不過是占據天時地利,時勢造英雄而出現的無腦莽夫罷了,如果他早點遇到我,邀請我做參謀長,可能會及早明白這點。”
聽完他的分析,不少人也覺得確實有幾分道理。
陳司令確實是托大了。
麵對倭國這種強敵居然不趁著對方未準備好之前,還敢任由對方增兵備戰,簡直就是胡鬨。
“也不儘然,陳司令這種大人物,考慮的東西肯定比咱們長遠。”
但也有人並不同意那人的觀點,“陳司令的海防力量不太夠,一旦以高儷為戰場,大半個高儷半島都要籠罩在軍艦的炮火之下。將戰場放在其他地方才是最好的選擇。”
“陳司令出道時間雖短,年紀尚輕,但其麾下部隊不僅百戰百勝,攻無不克,又有其仁義之師的稱譽,絕非你口中的無腦莽夫。”
兩人因此爭論不休,但各自觀點都有了各自的支持者。
不過很顯然不會有結果。
無論他們的觀點多麼有道理,在戰爭結果出現之前,他們的言論都不作數。
而在外界議論紛紛的同時,倭國人似乎也自知它們的軍事行動瞞不過各國,索性直接公布戰略。
為了本次戰爭能夠取勝,倭國一共組成兩個軍。
第一為高儷抵抗軍,是由倭國駐軍和高儷人組成,總兵力十餘萬。
第二為本土征討軍,由倭國本土士兵組成,總兵力二十餘萬。
倭國打著為倭國死難者複仇的旗號,將對大夏發起猛攻,甚至還為此布置了玉碎計劃。
而陳卓這邊的主要兵力也已集結完畢,其中十萬武裝警察部隊主力,外加數萬人的二線及其後勤部隊,同樣浩浩蕩蕩。
至於山海軍雖然也與倭國人宣戰,號稱有三十萬大軍,不過正如之前料想的那樣,部隊並未向前線推進,守在己方地盤,看樣子準備固守而戰。
但陳卓並未看低,在他看來隻要對方敢和小鬼子打仗,就不失為好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