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晨:“下麵,我來說一下布置一下在各自的任務,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日軍的進攻策略。”
“針對小鬼子在第一階段後的反撲策略,我結合敵後抗戰特點,采取了一係列靈活有效的應對措施,核心就是‘避實擊虛、分散敵人、依托群眾、持久消耗’。”
第一,分散兵力,以遊擊戰為主應對“掃蕩”。
各部隊化整為零,避開日軍重兵合圍,以營、連為單位分散到根據地各處,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開展遊擊戰。
如在山區設伏、在村落襲擾,避免與日軍主力正麵硬拚。
針對日軍“鐵壁合圍”,采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戰術。
比如日軍掃蕩時,部隊暫時轉移至外線(敵占區邊緣或敵後),待其疲憊或分散後,再集中小股兵力打擊其薄弱環節(如運輸隊、小據點)。
第二,加強根據地建設,鞏固生存基礎。
動員群眾開展“堅壁清野”,將糧食、物資隱藏或轉移,使日軍“掃蕩”時難以掠奪到補給。
同時組織群眾破壞日軍修建的封鎖溝、封鎖牆,拆除其臨時據點,限製日軍行動。
強化根據地政權建設,發動群眾參軍、支援前線,同時開展生產自救(如開荒種地),保障部隊和群眾的基本物資需求,打破日軍經濟封鎖。
第三,針對交通線與據點,持續襲擾破壞。
對日軍修複的鐵路、公路,繼續以小分隊進行零星破襲。
比如夜間炸毀橋梁、拆除鐵軌、破壞通訊線路,使日軍交通線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增加其守備成本。
對新增據點采取“圍點打援”或“長期圍困”策略:對孤立的小據點,通過喊話勸降、冷槍襲擾、斷絕水源等方式迫使其撤退。
對日軍援軍,則利用地形設伏,消滅其有生力量。
第四,發動群眾,構建多層次防禦體係。
組織地方武裝(如民兵、自衛隊)配合主力部隊,在根據地內建立崗哨、傳遞情報,形成“村村有哨、戶戶聯動”的預警網絡,提前掌握日軍動向。
推廣“地雷戰”“地道戰”等群眾創造的戰法:在日軍必經之路埋設地雷,遲滯其推進。
在村落挖掘地道,實現“地下轉移、地上作戰”,使日軍進入根據地後處處受襲。
第五,外線出擊,牽製日軍兵力。
派部分部隊向日軍後方(如平漢鐵路沿線、敵占區城市周邊)出擊,襲擊日軍倉庫、兵站、據點,迫使掃蕩的日軍分兵回援,減輕根據地壓力。
同時,加強與其他抗日武裝的配合,在華北各根據地形成聯動,使日軍無法集中兵力專攻某一區域,陷入“處處需防、處處難防”的被動局麵。
“這些措施充分發揮了我八路軍遊擊戰的靈活性和群眾基礎優勢。”
“我相信,隻要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我們根據地一定可以挺過這次難關的!”
“是,司令員!”
隨後,江晨拉上周衛國:“老周,接下來我交給你一個重要的任務,帶著雪豹特戰隊繞到敵後去,目標是:日軍高級指揮部,太原司令部!”
“放心吧,雪豹特戰隊保證完成任務。”周衛國一臉興奮。
激動的血液淌過心底,一浪接一浪。
久久不能平靜。
“太原……我來了。”
……
華北司令部。
電話鈴聲像瀕死野獸的嘶吼,劃破了辦公室裡沉悶的空氣。
崗村中將表情凝重,聽筒裡傳來的戰報像一把鈍刀,反複切割著他緊繃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