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球基本由兩部分主要結構組成,一部分是外層巨大而又堅硬的球形外殼,被稱之為穹頂。另一部分是星球內部坍縮而成的致密的小球,稱之為星核。
在穹頂與星核之間,廣袤而又寬闊的空間裡,充斥著某種無形的被稱之為流晶的物質。
這種物質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平衡狀態,中和了內外的引力與斥力。使得穹頂既沒有繼續往裡坍縮,變得與星核融為一體。也沒有因為來自星核的引力減小而直接脫離剝落。
相反,穹頂和星核億萬年來一直維持著這種不可思議的微妙平衡,共存於宇宙間。
至今為止,人們還沒有完全弄明白這種被稱為流晶的物質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隻知道它是一種性質非常穩定的並且可以流動的物質。
它就像真空一樣無形,但承受壓力時卻又表現出比最堅硬的結晶還要穩固的屬性。
它不與目前已知黑核星上的任何一種物質發生反應,也不生成新的物質。不過它本身會產生一定的引力,與此同時它內部又處於一種幾乎不可能被壓縮的穩定狀態。
這使得它內部的斥力與外部的引力互相抵消,達到了目前這種穩定的平衡狀態。
關於這種奇特的物質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往今來有許多種推測。目前最主流的一種看法認為,這種流晶並非來自彆處,它正是遠古時期這顆黑核星的穹頂與星核形成的過程中一係列劇烈反應的最終產物。
所以它才會呈現出如此穩定的性質,原因很簡單,正是因為所有可以反應的物質都反應完了,最後剩下的必然就是流晶這種最終產物。
可以說,它就像是立於穹頂與星核之間的,無形的天柱或者幕牆。
不過,與普通的支柱或者牆壁不同的地方在於,流晶之所以被稱之為流晶,顯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顧名思義,它是會流動的。
可想而知,如果你家的牆壁或者柱子是一種隨時在流動的東西,那會怎麼樣?首先,你家的天花板肯定不會很穩固。
事實也正是如此,穹頂雖然大體上是個球形,但並不是一個平整的穩定的球形。
正相反,隨著流晶的不停流動,穹頂與星核之間的力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穹頂其實是一個如同浪潮一般不停起伏波動的外殼。
同樣的力量變化其實也反應在星核上,隻不過星核非常致密,所以變化微乎其微。
而與之相較,穹頂的起伏變化就要明顯得多了。曾經有人認為,假如有一天在穹頂與星核之間的某個位置,因為流晶大量流去了彆的地方而導致出現了一個足夠大的空洞的話,整個黑核星的這種結構就會頃刻崩解。
且不論這種推測是對是錯,幸運的是至少億萬年來這種情況還從未發生過。
比起聳人聽聞的天穹崩解,實際上穹頂上更容易發生的情況是,因為劇烈起伏而導致一部分地方出現斷裂。
這種不規則的斷裂帶可能出現在穹頂表麵的任何地方,通常會持續數日之久,隨後便會隨著穹頂的活動而融合消失。接著過段時間之後,再次出現在另外一個地方。
透過這些不時出現的斷裂帶,人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穹頂之外的世界。
很快,人們就意識到了一件事——
宇宙是黑暗的。
是的,不管從哪個方向望出去,目之所及都是一片黑暗的寂靜的真空。
在這廣袤無垠的寒冷真空裡,沒有任何光、沒有任何物質,也沒有任何訊號。
人們曾經試著向外發出過訊號,但那些訊號隻是石沉大海般地消失在了無邊無際的黑暗真空裡。既沒有接觸到任何東西,也沒有任何訊號反饋回來。
它們隻是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消失在無儘的宇宙中,再也沒有回頭。
這說明可能存在兩種假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