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鳴鑼開道禮儀,是有嚴格規定的。
周朝之時,官員出門要掌執鞭以趨辟。
就是拿著鞭子邊打邊吆喝。
這裡隻是虛打,淩空一抽,啪一聲!
並不是真的打地。
漢朝以後,鞭子這一項用的越來越少。
隻是儀仗士卒喝道而行。
這是為了,一方麵提醒人們回避或者讓坐著的站起來讓道,
另一方麵,可以體現官員的威望。
清開始出現鳴鑼。
這是因為城市人口日漸稠密,儀仗士卒僅呼喝已不能使行人迅速回避,於是便加上鳴鑼。
鳴鑼開道,有著很嚴格的規矩。
根據官吏職位的高低,各有不同的敲法,代表不同的意義。
州、縣官上街,儀仗鳴鑼七下,謂之打七棒鑼。
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同時,儀仗士卒還要叫7個字了,這7個字是:“君子不重則不威”。
這同樣有很深的講究,因為縣令他們接觸百姓最多,最經常,如果要想有威信,那就必須自重自持,在各方麵從嚴要求自己。
道,府之官上街,打九棒鑼,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
鳴鑼9下,喊“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
也是強調認真和誠信,同時要求關愛民眾,親近百姓。
而提督,巡撫之流上街,打十一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高喊“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意思是需要辯證處理和把握的要求,不能走極端。
都統以上官員上街,打十三棒鑼,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員人等齊閃開。
邊敲邊喊:“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13個字。
強調這種省部級官員的為官宗旨,應當是辦事認真、講求誠信,節約用度,愛護百姓,安排勞役不能耽誤農時或者選擇適當時候。
聽到鳴鑼以後,沿途民眾要自覺退讓或者下跪迎接。
官小的遇到上級,要停下來避到路邊,官員本人還要迎著上級大轎挺身長跪,等到大官過去了,才能重新上道。
隻見遠遠有一群官差扛著牌子,上麵大牌子寫著正楷肅靜回避字樣。
賈玉京正愁怎麼和這些婦道人家講這不是鹹魚尚方寶劍。
這不,來人證明了幺?
“你們是不是想證明這把尚方寶劍的真假?”賈玉京意味深長望著仨人。
朱堯姃對於賈玉京的身份也沒有相信,太扯了,她心裡麵好感動小夫君的好意,又怕他出醜,於是道:“壞人,算了……”
仨個八婆三姑一見,更來精神了:“撲哧,你的淡淡的表情,似乎裝模作樣習慣了,仿佛是平時是大官一樣,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