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場比賽先發登板投球的丹波,他投球的球速和球威與降穀曉相比,作為學長的丹波明顯遜色於身為學弟的降穀曉。
如果現在在投手丘上的是降穀,克裡斯覺得自己的配球很簡單。
直接莽過去就可以了,降穀的球速完全可壓製現在在打擊區裡的金慧成。
心中有些可惜,但克裡斯還是打起精神,開始思考怎麼幫助丹波拿下金慧成。
思考再三,克裡斯能想到的辦法無外乎兩種。
其一,是充分發揮丹波高落差曲球的優勢。
趁著金慧成是第一次麵對丹波的高落差曲球,還尚未完全適應,迅速以三振將他淘汰出局。
不過在克裡斯看來,這種配球方案存在一個明顯的弊端。
就是當下一輪丹波再次麵對金慧成打席的時候,丹波的高落差曲球恐怕就難以奏效了。
其二,則是引導金慧成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將球打出去。
然後借助青道高中堅韌的守備能力,來獲得金慧成的出局數。
不過,這個配球的方案在丹波實施時,難度也頗高。
因為這個配球方案要求丹波必須能夠將球精準地投到克裡斯指定的位置,棒球的轉數也必須恰到好處。
這一點對於平素並不熱衷使用吊球的丹波來說,想要確保把他的投球準確的投到克裡斯想要的位置,本身就是個棘手的問題。
打定了主意,克裡斯將第一記配球安排在了外角。
球種上,克裡斯選擇了直球。
金慧成也算是京都國際高中的明星選手,他自身的打擊能力早已得到了很多球隊監督的認可。
然而,正因為他是名聲在外的成熟打者,在他身上自然就會有許多與其他成熟打者相同的習慣。
這類打者,通常都會習慣性的放過投手對自己投出的第一球。
他們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觀察投手投球的實際情況,結合他們事先收集到的資料,看看是不是與之相符。
然後再去決定後續的打擊方案。
這種做法並不罕見,在克裡斯看來,越是依靠資料打擊的打者,在揮棒時就越會顯得謹慎。
同時也因為對自己打擊能力的自信讓他們堅信,即使是放過了投手的第一球,後續的來球依然能夠被他們打出去。
而且放過第一球還能夠和自己心中的資料相互驗證,在他們看來是完全值得的。
而這,恰好成為了現在克裡斯可以加以利用的一點。
說實在的,克裡斯以前從未想過這樣近似於賭運氣的配球方案。
然而,在與西邦高中的比賽中,那對投捕組合卻巧妙地利用了這種打者反向的選球習慣,成功地算計了青道的打者不止一次。
對方的這種策略讓當時的克裡斯如同頓悟了一般,他突然意識到,原來配球還可以這麼玩。
那些打擊能力出眾、依靠資料的成熟打者反而會在一些細節上,有各種不是問題的“小問題”可以被捕手利用。
如果克裡斯現在麵對的是靠直覺去揮棒打擊的打者,比如藥師高中的轟雷市,那這個方法恐怕就完全行不通了。
這個類型的打者,在打擊區裡思考的時間通常非常短,甚至於有的人更是完全憑本能不去思考,直接揮棒。
想的越少,他們的揮棒動作就越是乾脆,想要用所謂的習慣去算計他們,根本就是扯淡。
站在投手丘上的丹波光一郎,目光緊盯著打擊區裡的金慧成,隨後他又看向本壘位置上的克裡斯。
當他看到克裡斯給出的配球暗號後,丹波心領神會地點了點頭。
然後他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呼吸,拉開架勢,將自己手中的棒球投了出去。
“嗖!”
打擊區裡,金慧成果然和克裡斯估計的一樣,沒有選擇揮棒打擊。
在手中緊握著的球棒,被金慧成高高的舉起,在棒球進入打擊區後,他選擇了目送克裡斯將這一球接到他的手套裡。
“啪!”
“好球!”
球數,一好,零壞。
接下來的兩球,金慧成都選擇了揮棒打擊,丹波投出的棒球也都沒逃過金慧成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