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宋時報》的持續發行,東京城的輿論場,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發生了變化。
那些曾經對報紙持觀望態度的百姓,如今已習慣了每日清晨等待販賣者的到來。
茶館酒肆裡,人們不再隻談論家長裡短,更多的是圍繞著《大宋時報》上的內容展開激烈的討論。
這份薄薄的紙張,如同無形的絲線,悄然編織著一張巨大的輿論之網,將整個東京城籠罩其中。
報紙上,關於朝廷賑災的及時報道,不再是生硬的官府公告,而是配以生動活潑的插圖,講述著災民得到救助的感人故事,描繪著官員們親力親為、日夜操勞的畫麵。
那些曾經對朝廷心存不滿的百姓,在看到這些報道後,心中的怨氣也消散了許多。
他們開始相信,朝廷並非不作為,隻是他們身居高位,無法得知下情。
而《大宋時報》,就像一扇窗戶,讓他們看到了朝廷的努力與不易。
同樣,關於地方官員為民請命的讚揚,也不再是簡單的歌功頌德,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展現著官員們的清廉與正直。
比如某縣令為百姓興修水利,某知州為冤案平反,這些故事都被《大宋時報》以說書般的口吻娓娓道來,讓百姓們聽得津津有味,對那些官員們也肅然起敬。
而對民間善舉的弘揚,更是讓百姓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激發了他們心中的善良與互助精神。
比如某富商捐糧賑災,某農婦收養棄嬰,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事跡,都被《大宋時報》大肆宣揚,成為了京城百姓茶餘飯後的美談。
“駙馬爺,如今京城百姓,對《大宋時報》上的內容深信不疑。”
李明軒滿臉欣喜地向陳森彙報著,他的眼中充滿了成就感與自豪。
他手中拿著一份最新的《大宋時報》,指著上麵一篇篇歌頌太平、弘揚正氣的文章,語氣激動。
“那些正麵報道,極大地提升了朝廷在民間的聲望。
甚至連那些平日裡愛發牢騷的百姓,如今也對朝廷讚不絕口,認為聖上英明,官員清廉!”
他以為,這是他們努力的成果,是報紙真正發揮了其教化民心,引導向善的作用。
陳森則冷笑一聲,他端坐在太師椅上,修長的手指輕輕摩挲著茶杯邊緣,眼神中閃爍著冰冷而深邃的光芒。
他沒有看李明軒手中的報紙,仿佛對那些“正麵報道”早已了然於胸。
“正麵報道?不過是控製輿論的第一步。”
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卻帶著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寒意,讓李明軒的笑容僵硬在臉上,心中猛地一顫。
“讓百姓相信我們是‘為民請命’的,他們才會放下戒心,才會對我們深信不疑。
隻有當他們對我們完全信任時,我們才能將真正想要傳遞的信息,悄無聲息地植入他們的腦海,讓他們深信不疑。”
李明軒的笑容徹底凝固,他看著陳森那冰冷而充滿算計的眼神,心中猛地一驚。
他這才意識到,陳森所追求的,並非是簡單的歌功頌德,而是對人心的徹底掌控。
那所謂的“為民請命”,不過是陳森手中一枚精心設計的棋子,用來迷惑世人,消除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