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計算機技術?
陳若楠得到這個消息後,喜出望外,興奮不已:“林天,這可是我的特長……”
“老實說,我回國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用我所學的知識改變龍國的計算機發展。”
龍國的計算機發展還沒起步,要到1953年,科學院才開始籌備計算機研究工作。
到了1958年8月1日,我國成功研製出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標誌著龍國計算機發展的正式開端。
不過,運算速度隻有每秒30次,但實現了龍國計算機從無到有的跨越。
現在,人人都是靠一個算盤,效率慢,錯誤率高,很難支撐快速發展的龍國。
一旦運算錯誤,這對於各行各業造成巨大的麻煩。
效益低下,工程推翻,項目重組,甚至因為運算錯誤造成的巨大損失。
“是時候發展龍國的計算機了……”陳若楠一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並且,陳若楠開始擺弄自己的學識:“計算機主要是以電子管為核心元件,鷹醬使用的eniac。”
“雖然,計算機體積龐大,像eniac重30噸、占地170平方米,功耗約150千瓦,運算速度每秒約5000次運算。”
“這是目前最先進的計算機,但它可以用於軍事和科學計算。”
“十分的方便了!”
電子計算機主要采用電子管真空管)作為基礎元件,構成複雜的電路係統。
使用穿孔卡片或紙帶進行數據輸入輸出,依賴機器指令和彙編語言進行編程。
陳若楠繼續說道:“這個eniac是由鷹醬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采用約個電子管,耗資45萬美元。”
“林天,是不是國家把計算機列為重點發展領域?撥款了多少經費,你給我三十萬美元,我保證給你造出計算機。”
陳若楠信心滿滿。
林天看著激情滿滿的陳若楠,笑著拿出晶體計算機的設計圖和構造圖。
“若楠,這不是什麼國家項目工程,同時,我們不造電子計算機,而是研發晶體管計算機。”
“晶體管計算機?”陳若楠一臉錯愕:“這個我知道……晶體管沒有玻璃管殼,不需要真空,體積很小,生產成本很低,壽命比電子管長得多。”
“從理論上來說,晶體管可以取代了電子管的位置。”
“但還沒人做過實驗,這能行嗎?”
1947年,貝爾電話實驗室就研製出了第一個半導體三極管,即晶體管。
作為電子信息方麵的專家,陳若楠自然知道這方麵的信息。
不過,要到1955年,貝爾實驗室才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它裝有800隻晶體管,隻有100瓦功率,占地也僅有3立方英尺。
林天:“晶體管的發明將會在計算機領域引來一場晶體管革命。”
“它以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發熱少、功耗低等優點,改變了電子管元件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缺陷。”
“晶體管計算機簡單的理解就是把電子管改為晶體管,內存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外存儲器采用磁盤。”
“所以,隻要我們攻克了晶體管,我們就成功了一半。”
“這上麵有一切詳細資料和參數,若楠接下來就靠你了!”
實驗和參數采納都需要時間,林天還得研發單兵雲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