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自己的國產青黴素。
林天一句話說出了肖莉和身後一眾投身於青黴素研究的學者和技術員的心裡話。
“廠長說得沒錯,我們不比外國人差……他們能行,我們也一定能行!”
“搞出青黴素,把青黴素的價格打下來,讓老百姓用上國產青黴素。”
看著大家眾誌成城的精氣神,林天心裡十分欣慰。
多少科研人員隱姓埋名,默默奉獻,苛刻研究,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為祖國鑄造國之重器。
靠的是什麼?
靠的就是我黨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
“廠長,我們都聽你的……”肖莉等人目不轉睛地看著林天。
林天:“既然是國產青黴素,那我們使用的原材料必須‘唾手可得’。”
“我想過了……我們可以用棉籽餅替代玉米漿,用澱粉替代乳糖。”
棉籽餅就是棉籽榨油後的副產物,而棉籽在國內產量巨大。
完全不擔心原材料被卡脖子。
“這……能行嗎?”
“行不行,就看你們了……”
“那就乾吧!”
“光腳不怕穿鞋,大不了失敗再來。”
“對!”
大家說乾就乾,在林天和肖莉的帶領下來,他們找來棉籽餅和澱粉。
“我們先用棉籽餅的水浸出液培養青黴菌。”林天一邊說,肖莉等人便開始操作。
由於要不斷選育新菌種,以此來提升青黴素產量。
研究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是寂寞難耐的,是需要時間澆築的。
所以,這就需要肖莉他們來把控。
而林天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林天:“接下來,我們可以在白玉米麵中加入少量乳糖,這樣可以使青黴素效價不低於原有配方。”
直接把產量提高到每毫升2000單位,超過國外水平,還能實現了原料國產化替代,降低生產成本。
一舉兩得。
“如果想優化發酵條件,縮短發酵時間,提高產量,可以在培育的時候通過補充無機鹽和增大通氣量等措施。”
“另外,想青黴素鉀鹽結晶,就用醋酸鉀的乙醇飽和溶液為結晶劑,使用青黴素鉀鹽結晶的方法,是實現工業化生產關鍵突破。”
“科研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敢於創新,多嘗試,多想多做……”
聽著林天說得頭頭是道,肖莉等人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什麼是專家?
林天才是專家啊!
對青黴素菌株的培育過程和特性了如指掌。
“接下來就靠你們了……”林天把培育的細節交代給肖莉。
接下來就是青黴素的培育過程。
將產黃青黴菌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上,在25°c下培養7至10天,得到青黴菌孢子培養物。
然後用無菌水將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種子罐內的培養基中,在27°c下培養24至2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