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躺過一股又一股狂熱。
趙天明前腳剛走,林天的腦海裡就泛起係統的提示音。
【叮,恭喜宿主生產出防彈衣,獎勵渦噴5離心式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圖紙,以及一座1.2米x1.2米的風洞。】
嘶!!
係統太牛了。
居然把渦噴發動機的圖紙都搞來了。
原本,林天還在為發動機內部構造反而發愁。
沒想到……
哈哈……
不過,最讓林天驚訝的是……係統獎勵了建造飛機最重要的:風洞。
風洞是飛機研發的“氣動靈魂實驗室”,沒有風洞,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先進飛機。
其重要性體現在飛機設計、性能驗證、安全保障的全流程中,是無法替代的核心設施。
它是確定氣動外形的“試金石”,飛機能否飛起來、飛得穩、飛得省油,核心取決於氣動外形。
風洞通過模擬不同高度、速度的氣流,吹襲飛機模型,或全尺寸部件。
精準測量升力、阻力、力矩等關鍵數據。
幫助工程師優化機翼後掠角、機身曲線、尾翼布局等,避免設計出“能上天卻飛不穩”的失敗方案。
同時,風洞可複現極端飛行條件,比如如高速、大迎角、強氣流擾動),提前暴露飛機潛在問題。
比如通過風洞測試,能發現飛機在特定速度下是否會出現“顫振”,比如,機翼劇烈振動,可能導致斷裂。
又或者是在起降階段是否存在氣流分離,導致升力驟降、失速。
這些問題若等到實飛時才發現,將麵臨極高的墜毀風險和研發損失。
而且,試飛測試成本極高,一次試飛涉及燃油、維護、人力等巨額投入,且風險大。
而風洞可通過小比例模型快速迭代設計。
工程師可以在風洞中就能對比不同方案的優劣,無需反複製造原型機試飛,大幅縮短研發周期。
正常情況下,可以縮短3050,同時減少試飛事故帶來的成本損耗。
而1.2米x1.2米風洞,林天太熟悉了。
它主要是用於殲10係列飛機的氣動關鍵技術研究與型號試驗任務。
林天和它天天打交道。
係統太給力了。
當然,從實用性來說,0.6米x0.6米的風洞都足以完成五爺戰鬥機的研究。
不過,0.6米x0.6米的風洞尺寸較小,受此限製,五爺的模型不能做得很大。
隻能進行概要設計階段的定性分析,難以滿足詳細設計需求,以及在在空氣動力學研究方麵存在一定局限性。
1.2米x1.2米風洞就出色多了。
一步到位。
太厲害了。
而且風洞尺寸越大,越有利於對飛機進行更精確的測試,能更好地模擬真實飛行條件,為飛機設計提供更可靠的數據。
有了風洞。
“五爺”戰鬥機的成功又增加了幾分成功率。
很快,林天把所有人集合在辦公室。
黑板上麵赫然寫著《龍國第一架戰鬥機工作會議》引入眼簾。
……
喜歡重回1950:我為國家造核彈!請大家收藏:()重回1950:我為國家造核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