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方麵來說,所有先進的戰鬥機都是靠“吹”出來的。
準確來說,靠的是風洞。
風洞能夠模擬真實飛行中的氣流環境,通過測試優化氣動設計,直接決定戰鬥機的飛行性能、穩定性與安全性,是現代戰機研發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
戰鬥機在飛行時會麵臨複雜氣流,如高速氣流、渦流、激波等。
風洞通過“讓空氣動、飛機不動”,可精準模擬從低速到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的氣流狀態。
讓研發人員在地麵就能觀察氣流對機身、機翼、尾翼的作用,提前發現問題。
比如機翼顫振、氣流分離導致的升力下降。
還可以測試能量化氣流對戰鬥機的影響。
以及通過調整機翼後掠角、機身“蜂腰”弧度、尾翼布局,可降低飛行阻力提升速度)、增加升力改善起降性能)、減少渦流乾擾提升機動性)。
五爺的後掠翼設計、現代隱形戰機的“菱形機頭”,都是通過上千次風洞測試,在“減阻、增穩、隱身”之間找到最優平衡的結果。
而且風洞還可以通過“壓力測試”,模擬氣流對機身結構的衝擊力。
驗證材料和結構是否能承受極端工況。
比如超音速飛行時的激波壓力、格鬥時的大過載機動,避免真機飛行時出現結構斷裂等致命故障。
可以說,戰鬥機能否實現“飛得快、飛得穩、飛得安全”。
靠的就是風洞。
它是現代戰機研發的“必經之路”。
柳如煙表情有些凝重:“以我們目前龍國的情況,很難建造出0.5米0.5米的風洞。”
風洞需模擬不同速度的氣流環境,如低速、跨音速、超音速。
高超音速風洞還需解決材料耐高溫、耐高壓等問題。
風洞的噴口材料需承受數千度高溫和高速氣流衝擊。
而且,大型風洞建設費用極高,鷹醬在20世紀5060年代建造了47座新風洞,部分風洞直徑達30米以上,需配備大型壓縮機、壓力罐等設備。
其中,最出名的b52轟炸機研製過程中進行了約1萬小時風洞試驗,而航天飛機研製則耗時1萬小時以上。
這些條件都不是龍國目前具備。
要不是係統獎勵1.2米乘以1.2米的風洞,還真無法建造。
據柳如煙所知,現在1950年)鷹醬已具備先進的風洞技術,其建造的風洞直徑達30米以上,可模擬跨音速至超音速氣流。
可實現音速10倍以上的氣流速度,並采用空氣壓縮技術提升風速上限。
雖然,現在還在建造中,但厚積薄發力量不容忽視。
比如,u2,b52轟炸機,f係列戰鬥機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可見風洞的厲害程度。
後世我國也是建造了35馬赫的風洞才成就殲20,殲35等戰鬥機。
但目前對於龍國來說,建造自己的風洞幾乎是遙不可及的。
想到這,柳如煙臉上不由多了幾分惆悵!
林天卻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如煙,不就是風洞嗎?”
“我有……沒有風洞,造什麼飛機?”
“你有?”柳如煙表情驚訝,滿臉不可置信:“林天,你沒開玩笑吧!”
“你看我像開玩笑嗎?你們跟我來……”
隨後,林天帶著柳如煙,蘇華,夏曼等來6號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