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沈良,正在悄悄地準備著自己的下一步行動。
周五下午,技術科召開例會。
科長劉建國主持會議,討論下個月的生產計劃。
會議進行到一半,沈良舉手發言:“劉科長,我想彙報一下這段時間的學習心得。”
劉建國點點頭:“你說。”
“我最近在研究連鑄技術,發現我們現在的模鑄工藝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沈良站起身,“鋼水利用率隻有85左右,而且鑄坯表麵質量不穩定。”
會議室裡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看著他。
“如果能實現連續鑄造,不僅可以提高鋼水利用率到95以上,還能大大改善產品質量。”沈良繼續說道。
老工程師王德富搖搖頭:“小沈,連鑄設備的投資至少要幾百萬,廠裡哪有這個錢?”
“如果我們自己研製呢?”沈良的話讓所有人都愣住了。
“自己研製?”劉建國皺起眉頭,“你知道連鑄機有多複雜嗎?”
“我知道很複雜,但是...”沈良停頓了一下,“我覺得可以先從小型的試驗設備開始。”
王德富冷笑一聲:“小沈啊,你以為連鑄機是過家家的玩具?那可是精密設備!”
“正因為精密,所以才有挑戰性。”沈良看著王德富,“王工,您不是總說要敢於創新嗎?”
王德富被噎了一下。
劉建國看看這個,看看那個,最後說道:“沈良,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太不現實了。”
“劉科長,我想試試。”沈良語氣很堅定,“就算失敗了,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會議室裡又安靜了。
過了好一會兒,劉建國才開口:“這樣吧,你先做個詳細的方案出來,我們再討論。”
“好的!”沈良答應得很爽快。
散會後,幾個老工程師聚在一起議論。
“這小子是不是飄了?”
“4號爐改造成功就以為自己是天才了?”
“連鑄機...哼,他知道那玩意有多少個零部件嗎?”
沈良聽到了這些議論,但他並不在意。
質疑聲越大,等他成功的時候,震撼效果就越強。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攤開紙張,開始繪製連鑄機的設計圖。
這一次,他要設計一個簡化版的連鑄設備,既要體現技術先進性,又要符合當前的製造能力。
鋼包,中間包,結晶器,二冷區,拉坯機...
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精心設計。
沈良的筆在紙上飛快地移動,一條條線段勾勒出設備的輪廓。
宿舍裡的室友早就睡了,隻有沈良還在台燈下埋頭工作。
他知道,這將是他在這個時代的第二次“表演”。
而這次表演的成敗,將決定他未來的發展軌跡。三天後,沈良捧著厚厚一遝圖紙走進劉建國的辦公室。
“劉科長,連鑄設備的初步方案完成了。”
劉建國接過圖紙,隨手翻閱幾頁,眉頭越皺越緊。密密麻麻的數據計算,精確到毫米的尺寸標注,還有詳細的工藝流程說明。
“你這是...”劉建國抬起頭,“真做出來了?”
“隻是初步方案,還需要反複論證。”沈良謙虛地說,內心卻暗自得意。這套圖紙他熬了三個通宵才畫完,每個細節都經過仔細推敲。
劉建國叫來王德富和幾個老工程師。
大家圍在桌前仔細研究圖紙。辦公室裡隻聽得見翻頁聲和偶爾的竊竊私語。
王德富戴上老花鏡,盯著圖紙看了足足十分鐘。他的表情從最初的不屑,逐漸變成疑惑,最後竟然有些震驚。
“這個中間包的設計...”王德富指著圖紙,“怎麼想到用這種分流方式的?”
“為了保證鋼水溫度均勻,減少氧化損失。”沈良回答得很自然。
另一個工程師李明華摸著下巴:“結晶器的冷卻係統設計很巧妙啊,用水冷銅板,還考慮了熱應力變形。”
“小沈,這些計算數據都是你自己算的?”劉建國問道。
“是的,參考了一些資料。”沈良點頭,當然不會說這些都是他從未來帶回來的成熟技術。
王德富又翻了幾頁,突然問:“你預算的製造成本是多少?”
“按照我們廠現有的加工能力,大概需要十二萬左右。”沈良早就準備好了這個答案。
辦公室裡瞬間安靜下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十二萬,相比進口設備的幾百萬,簡直是九牛一毛。
“真的隻要十二萬?”李明華有些不敢相信。
“主要是我簡化了很多不必要的功能,專注核心工藝。”沈良解釋道,“雖然產能不如進口設備,但基本功能都能實現。”
劉建國和幾個老工程師交換了眼神。他們都看出來了,這套方案雖然簡化,但技術路線完全正確,而且考慮得相當周全。
“小沈啊。”王德富放下圖紙,語氣已經沒有了之前的輕蔑,“你這方案要是真能實現,可不得了啊。”
沈良心裡暗笑。要是讓你們知道這玩意兒將來會成為鋼鐵行業的標配,估計眼珠子都要瞪出來。
劉建國考慮了片刻:“這樣,我把方案上報給廠長,看廠裡怎麼決定。”
“劉科長,如果廠裡同意的話,我希望能親自參與製造過程。”沈良主動請纓。
“那是當然,這是你的項目。”劉建國點點頭。
散會後,幾個老工程師還在辦公室裡討論。
“這小子真不簡單啊。”
“是啊,這技術水平...怎麼感覺比我們還厲害?”
“彆瞎說,人家年輕,敢想敢做。”
沈良走出辦公樓,心情格外輕鬆。
第一步已經成功了,接下來就是等廠長的決定。
不過他知道,以這個年代對新技術的渴望,這個項目基本上十拿九穩。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