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處於理論階段。”沈良實話實說,“但我相信理論計算的結果。”
幾個專家互相看了看,張處長開口道:“理論歸理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如果廠裡支持,我希望儘快開始。”沈良回答。
“好。”張處長合上了本子,“那我們現在就去現場看看。”
一行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生產車間。3號爐正在運轉,爐膛裡火光衝天,熱浪撲麵而來。
鋼鐵學院的教授走到爐子跟前,仔細觀察了一會兒:“確實,這台爐子的溫度分布不太均勻。”
他指著爐膛的某個位置:“你看這裡,明顯比其他地方溫度低。”
沈良趁機說道:“這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問題。如果改進進氣係統,這個問題就能解決。”
正說著,趙大山從另一邊走了過來。看到這麼多人圍著爐子,他有些緊張。
“各位領導好。”趙大山連忙打招呼。
張處長點點頭:“師傅,你在這台爐子上工作多久了?”
“十八年了。”趙大山老實回答。
“那你覺得這台爐子還有改進的空間嗎?”
趙大山猶豫了一下,看了看沈良,又看了看領導們:“有是有,就是......怕改壞了。”
他的話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省科委的研究員問道:“怎麼說?”
“這台爐子雖然有毛病,但至少能正常生產。”趙大山說得很實在,“萬一改壞了,整個生產線都得停。”
這個擔心不無道理。沈良也明白趙大山的想法——求穩,不願意冒險。
張處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安全生產確實是第一位的。”
沈良感覺到了危機。如果專家組認為風險太大,改造計劃可能就要擱淺了。
他必須說服這些專家,讓他們相信改造的可行性。
“各位領導。”沈良主動開口,“我理解大家的擔心。但是,停滯不前也是一種風險。”沈良環視一圈,注意到專家們臉上的猶豫。他知道,現在是關鍵時刻。
“各位專家,我有個提議。”沈良語氣堅定,“我們可以先在4號爐上做小範圍試驗。”
張處長皺眉:“4號爐?”
“4號爐已經停產檢修兩個月了。”沈良指向車間角落那台鏽跡斑斑的爐子,“正好可以用來驗證改造方案。”
鋼鐵學院的教授眼前一亮:“這個想法不錯。即使失敗,也不會影響正常生產。”
趙大山鬆了口氣,但隨即又擔心起來:“那台爐子毛病更多啊,好些零件都壞了。”
“毛病多反而更好。”沈良胸有成竹,“如果連問題最多的爐子都能改好,其他爐子就更沒問題了。”
省科委的研究員點頭:“有道理。那你需要多長時間?”
沈良心裡快速盤算。以現在的條件,沒有現代化設備輔助,所有改造都得靠手工完成。
“一個月。”他給出了一個相對保守的時間,“如果廠裡能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人手。”
張處長沉吟片刻:“材料沒問題。人手方麵......”他看向趙大山,“師傅,你願意配合嗎?”
趙大山有些為難。幫忙改造意味著要承擔風險,萬一出了問題,他這個老工人也脫不了乾係。
但看著沈良期待的眼神,他最終還是點了頭:“行,我配合。”
工程師提出疑問:“設備改造涉及的技術很複雜,光憑理論計算夠嗎?”
“當然不夠。”沈良坦率承認,“所以我準備邊做邊調整,用數據說話。”
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子,上麵密密麻麻記著各種數據。
“這是我最近收集的3號爐運行參數。溫度變化、燃料消耗、產量波動,都有詳細記錄。”
鋼鐵學院的教授接過本子翻看,神色逐漸凝重。這些數據的精確程度超出了他的預期。
“你是怎麼測量這些參數的?”教授問道。
沈良指向爐子旁邊幾個簡陋的測量裝置:“我自己做了幾個溫度計,還有一些簡單的測量工具。”
實際上,這些數據大部分來自他對未來工藝的記憶,但現在隻能說是自己測量的。
省科委的研究員若有所思:“看起來你對這個改造項目準備得很充分。”
“準備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實踐。”沈良語氣誠懇,“我相信實驗會證明一切。”
張處長合上本子,做出了決定:“好,給你一個月時間。但有幾個條件。”
沈良心中一喜,連忙點頭:“您說。”
“第一,所有改造過程必須詳細記錄,包括失敗的嘗試。”
“第二,每周要向廠裡彙報進展情況。”
“第三,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明顯效果,必須立即停止改造。”
這些條件都在沈良的預料之中。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工程師還有最後一個擔心:“萬一改造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怎麼辦?”
“我會嚴格按照安全規程操作。”沈良保證道,“而且趙師傅經驗豐富,有他在旁指導,安全不會有問題。”
趙大山聽到這話,心裡暖洋洋的。這個年輕人不僅技術好,說話也讓人舒服。
張處長最後問道:“你有信心嗎?”
沈良直視著他的眼睛:“有!”
這一聲回答擲地有聲,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決心。
專家們麵麵相覷,從這個年輕技術員身上,他們看到了一種難得的自信和魄力。
“那就這麼定了。”張處長拍板,“明天開始,你就專門負責4號爐的改造項目。”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