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急著佩服。”沈良笑了笑,“等改造成功了再說。”
“一定能成功的!”張小軍滿臉崇拜,“沈工,您還有什麼需要我做的?”
沈良想了想:“你去把3號爐的所有技術資料找來,包括曆年的維修記錄。越詳細越好。”
“沒問題!”張小軍一溜煙跑了。
王德昌走過來,壓低聲音:“小沈,你有把握嗎?”
沈良看了看周圍,確認沒人注意,才小聲說道:“八成把握。”
“才八成?”王德昌有些擔心。
“技術改造哪有百分百的把握?”沈良苦笑,“但不試試,永遠不知道結果。”
就在這時,車間門口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小沈!”
沈良轉頭一看,竟然是昨天見過的那個神秘老工程師——錢老。
今天的錢老穿著一身工作服,看起來比昨天隨和多了。
“錢老,您怎麼來了?”沈良有些意外。
錢老走過來,看了看黑板上的圖:“聽說你要改造3號爐?”
“是的。”
“有意思。”錢老仔細研究著圖紙,“分段控溫,這個思路不錯。但是......”
錢老停頓了一下,眼神變得銳利起來:“這種控製邏輯,你從哪裡學來的?”
沈良心中一緊。錢老顯然是內行,一眼就看出了關鍵問題。
“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沈良儘量保持鎮定。
“自己琢磨?”錢老盯著沈良的眼睛,“小夥子,這種控製理論可不是隨便琢磨就能想出來的。”
車間裡的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趙大山等人都停下手頭的活,豎起耳朵聽。
沈良知道,這是一個關鍵時刻。錢老的懷疑如果傳出去,自己的麻煩就大了。
“錢老,您說得對。”沈良坦誠地說,“這些理論確實不是我原創的。我是從一些國外的技術資料上看到的。”
“國外資料?”錢老挑了挑眉毛,“什麼資料?”
沈良早就準備好了說辭:“去年我在省圖書館查資料時,看到了一些外文期刊。雖然看不太懂,但其中的一些圖表和公式給了我啟發。”
這個解釋合情合理。80年代初,國外的技術期刊確實會流入國內的大型圖書館。
錢老點了點頭:“原來如此。不過,看懂外文期刊可不容易。你的英語水平不錯啊。”
“隻是略懂一些。”沈良謙虛地說。
錢老又看了看圖紙,突然問道:“那你覺得,這個方案的最大難點在哪裡?”
沈良思考了一下:“控製精度。分段控溫要求每個溫度點的誤差不能超過5度,這對傳感器和控製電路都是很大的挑戰。”
“不錯。”錢老滿意地點頭,“還有呢?”
“響應速度。三段控製需要協調配合,任何一段反應慢了,都會影響整體效果。”
錢老的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看來你想得很周全。不過,這些問題你打算怎麼解決?”
沈良指著爐子:“傳感器的問題,我準備用熱電偶串聯的方法來提高精度。至於響應速度,可以通過調整繼電器的動作時間來優化。”
錢老聽完,沉默了好一會兒。車間裡安靜得隻能聽到爐子的運轉聲。
最後,錢老緩緩開口:“小沈,你這個方案......”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錢老的判斷。
“很有創新性。”錢老的話讓大家鬆了口氣,“如果能成功實施,確實能大幅提高爐子的效率。”
趙大山不服氣地嘀咕:“理論歸理論,實際操作還不知道怎麼樣呢。”
錢老聽見了,轉向趙大山:“老趙,你在這爐子前乾了多少年了?”
“十八年。”趙大山挺起胸膛。
“那你應該比誰都清楚,這台爐子的問題在哪裡。”錢老語重心長,“溫度不均勻,熱效率低,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們多少年?現在有人提出解決方案,為什麼不試試?”
趙大山被說得啞口無言。
錢老又轉向沈良:“不過,小沈,理論再好,也要經得起實踐檢驗。你有信心嗎?”
“有。”沈良堅定地回答。
“好。”錢老拍了拍沈良的肩膀,“那我就等著看你的成果了。”
說完,錢老轉身就要走。走到門口時,又回過頭:“對了,小沈,改造過程中如果遇到什麼技術難題,可以來找我。”
“錢老,您......”沈良有些意外。
“我雖然退休了,但還是希望看到咱們國家的工業技術能有所進步。”錢老笑了笑,“你們年輕人有想法,有乾勁,這是好事。”
錢老走後,車間裡的氣氛明顯輕鬆了很多。連趙大山的臉色也緩和了不少。
張小軍興奮地跑回來:“沈工,資料找到了!3號爐從1965年投產到現在,所有的技術檔案都在這裡!”
沈良接過厚厚的檔案袋,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有了這些詳細資料,改造的成功率又提高了幾分。
“好,今天就到這裡。”沈良對大家說道,“明天我們開始製定詳細的改造計劃。”
工人們陸續散去,車間又恢複了正常的生產節奏。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