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強適時地遞過一份技術資料,打斷了會議室內的微妙氣氛。
“來,這是當前項目最核心的問題,沈工,你看看有什麼思路可以分享。”
沈良接過資料,掃了一眼標題:“液壓係統泄壓響應速度優化及性能提升方案初探。”他目光掃過下方附著的幾組數據和技術描述,眉頭微微一挑,無聲地嗤笑了一下。
“趙主任,這問題……”
他故意停頓了一下,將目光掠過一眾工程師,“怎麼,看樣子連您們這些資曆深厚的老前輩都難住了?”
會議室頓時有些冷場。王工臉色有點掛不住,冷哼道,“液壓這塊沒你想得那麼簡單,畢竟工況複雜,零部件運行間的配合也是千絲萬縷。背景數據你是不是還需要再看看?我們不是隨便用幾個經驗公式就能解決問題的。”
另一個年紀稍輕的工程師附和著點頭,“對,現階段重點在梳理瓶頸,技術方平衡這是整個行業都掐脖子的問題,所以事情比想象中棘手得多。”
沈良冷笑了一聲,心裡暗道,這不是明擺著嗎?這套技術體係咱們國家是空白地帶,現在大家也隻能一寸一寸摸索。
可問題就是因為沒人開頭,才搞得大家都裹足不前。
“我這人確實沒那麼多複雜的理論經驗,”沈良一邊說著,一邊大喇喇坐到長桌末端,側身搭著椅背,“不過,我倒是有個直截了當的想法——既然問題卡在響應速度優化上,那核心瓶頸其實不在技術,而在於材料選型是不是足夠先進,對不對?”
“能把工況條件下的每組峰值壓力細分采樣出來模擬,找到材料抵抗極限,應該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泄壓路徑,是這個邏輯吧?”他抬眼掃向王工,反手敲了敲手中資料。
幾位老工程師對望了一眼,王工眉頭緊皺,不吭聲了。
另一個稍老的工程師低低“嗯”了一聲,語氣裡有些不情願,“倒是沒錯,但剛才說得輕巧,這需要的設備和試驗配合我們可沒有成果。咱們的環境,光材料來源這一關都首先是掐死的。”
眾人似乎很期待沈良會被問住,然而他卻嘴角一勾,淡然開口:“現有材料確實不足,但考慮改進的可能性,似乎更需要換個新角度思考,不是嗎?”
說完,他在會議室內環視一圈,忽然站起身,將手上的資料往桌上一攤,將一個角折疊起來摁下。
“彆折騰什麼拆分原理論了,慢慢積木搭樓顯然更容易讓對手百萬人製低消耗。”
他手指輕輕在那折疊的紙角畫起圈。
沈良嘴角的笑意更濃了,他敲擊桌麵的手指停了下來,指著資料上的一個數據說道:“這裡,峰值壓力測試,為什麼隻做到80兆帕?材料的承受極限測試呢?都沒做,怎麼就知道現有材料不行?”
王工臉色漲紅,梗著脖子說道:“我們現有的測試設備最高隻能到80兆帕,更高的壓力根本模擬不了,怎麼做測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設備不行就改進設備嘛!”沈良語氣輕鬆,仿佛在說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
“我記得廠裡倉庫角落裡好像堆放著幾台報廢的液壓泵,把它們拆了,重新組裝一下,加個增壓裝置,不就可以提高壓力了嗎?”
此言一出,會議室裡頓時炸開了鍋。
“胡鬨!報廢的設備怎麼能用?那可是關係到安全的大事!”一個工程師激動地站了起來。
“就是,小沈啊,我知道你是想為項目出力,但也不能異想天開啊!”另一個老工程師語重心長地勸道。
趙國強也皺起了眉頭,他雖然欣賞沈良的闖勁,但這也太冒險了。
沈良卻絲毫不為所動,他慢悠悠地站起身,走到牆邊的黑板前,拿起粉筆,刷刷刷地畫了起來。
他畫的是一個簡易的液壓泵增壓裝置的示意圖,結構簡單,卻極具巧思。
“各位前輩,請看,”沈良指著黑板上的示意圖,侃侃而談,“我設計的這個增壓裝置,利用了杠杆原理和帕斯卡定律,可以將液壓泵的輸出壓力提高一倍以上。關鍵部件可以用廠裡現有的材料加工,成本低廉,安全性也有保障……”
沈良詳細地講解著他的設計思路,從原理到材料,從工藝到測試,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得周全細致。
他淵博的知識和自信的氣場,逐漸征服了在場的工程師們。
起初還帶著懷疑態度的王工,也漸漸被沈良的講解所吸引,他忍不住開口問道:“小沈,你這個設計確實很有想法,但實際操作起來,恐怕沒那麼容易吧?”
沈良微微一笑:“王工,您說得對,任何創新都離不開實踐的檢驗。所以我建議,我們先用報廢的液壓泵做一個小型樣機,進行測試,如果效果良好,再進行下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趙國強也點頭表示讚同:“沈工的提議很有道理,我們不妨一試。王工,你經驗豐富,就負責帶隊進行樣機的製作和測試吧。”
王工雖然心裡還有些不情願,但也不好再說什麼,隻好點頭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