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抵達京城站時,已經是第二天的黃昏了。
沈良提著簡單的行李走出車站,看著眼前這座古老而莊嚴的城市。
1980年的京城,還沒有後世那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但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政治中心的威嚴,卻讓他感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他找了一家便宜的招待所住下,然後開始按照記憶中的地址,一個個去尋找那些可能幫助他的人。
第一個要找的人叫李建國,沈良記得他在前世是冶金工業部的一位副部長,現在應該還是一個處長。
按照地址,沈良來到了冶金工業部的辦公大樓。這是一棟典型的八十年代政府建築,灰色的牆麵,方正的結構,透著一股嚴肅的氣息。
“同誌,請問李建國處長在嗎?”沈良對門口的傳達室工作人員問道。
“你是誰?有預約嗎?”傳達室的大爺抬起頭打量著他。
“我叫沈良,是華夏重工的總經理。我想向李處長彙報一些技術方麵的情況。”
“華夏重工?沒聽說過。”大爺搖搖頭,“沒有預約不能進去。”
沈良有些著急:“大爺,我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公司研發出了先進的連鑄技術,想向國家彙報。”
“連鑄技術?”大爺眼中閃過一絲興趣,“真的假的?”
“當然是真的!”沈良趕緊從包裡拿出一些技術資料,“您看,這些都是我們的技術文檔。”
大爺接過資料,雖然看不太懂,但那些圖紙和數據確實很專業的樣子。
“行吧,你等著,我給李處長打個電話。”
十分鐘後,一個中年男子從樓裡走了出來。他身材中等,戴著一副厚厚的眼鏡,走路的步伐很快,一看就是那種做事效率很高的乾部。
“你就是沈良?”李建國上下打量著他,“聽說你有連鑄技術?”
“是的,李處長!”沈良趕緊上前,“我們華夏重工自主研發了一套先進的連鑄生產線,已經投入使用,效果非常好。”
李建國的眼睛亮了:“真的?現在國內的連鑄技術還很落後,大部分鋼廠還在用傳統的模鑄工藝。你們的技術達到了什麼水平?”
沈良看到李建國的反應,心中一喜。看來這位領導確實是懂技術的人。x120到200x200的方坯,拉坯速度達到每分鐘1.2米,廢品率控製在0.5以內。”
“什麼?”李建國大吃一驚,“你說的是真的?這個技術指標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了!”
“李處長,我有詳細的技術資料和生產數據,您要不要看看?”
李建國立刻點頭:“走,我們到辦公室去詳細談談。”
兩人來到李建國的辦公室。辦公室很簡樸,除了必要的辦公用品,幾乎沒有什麼裝飾。牆上掛著一幅中國地圖,桌上放著厚厚的技術資料。
沈良將準備好的技術文檔和生產數據都拿了出來。李建國戴上老花鏡,認真地看了起來。
越看,李建國的表情越嚴肅。他不時地拿起計算器進行核算,還在紙上畫著各種圖表。
“這個冷卻水係統的設計很巧妙…”李建國自言自語著,“結晶器的銅板厚度計算也很精確…”
整整看了兩個小時,李建國才放下資料,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
“沈同誌,你們這套技術,確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李建國的語氣中充滿了讚賞,“但是我有一個疑問,以你們一個小企業的技術實力,怎麼可能研發出這麼先進的技術?”
沈良早就預料到會有這個問題:“李處長,實不相瞞,我雖然年輕,但在技術方麵有一些天賦。這套技術是我結合了國外的先進理論和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經過無數次試驗才成功的。”
“天賦?”李建國仔細看著沈良,“你今年多大?”
“二十八歲。”
“二十八歲…”李建國感歎道,“這麼年輕就有這樣的技術水平,真是難得啊!”
他站起身來,在辦公室裡踱了幾步:“沈同誌,你今天來找我,應該不隻是為了彙報技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