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兩個小時,報名的人就排起了長隊。
老鉗工趙師傅第一個站出來,他拍著胸脯說道:“小沈,我乾了三十年的鉗工,什麼精密活兒都見過。雖然我文化不高,但手藝絕對過硬!”
電工班的小李也湊了過來:“沈工程師,我雖然年輕,但我願意跟著您乾!那些洋鬼子太瞧不起人了,我們必須爭口氣!”
很快,報名的人數就超過了五十人。
但沈良知道,光有熱情是不夠的,技術攻關需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他仔細篩選了一番,最終選定了十二個人組成核心攻關小組。
除了幾個有經驗的老師傅,還有幾個理論基礎紮實的年輕大學生。
第二天一早,攻關小組正式成立。
沈良把大家召集到一間廢棄的車間裡。
“兄弟們,”沈良環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我知道大家心裡都憋著一股勁兒。昨天那些德國佬的嘴臉,想必大家都看見了。”
“看見了!”眾人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好,”沈良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改造現有的連鑄機,讓它的性能超過德國佬的設備!”
老鉗工趙師傅皺著眉頭:“小沈,這可不是鬨著玩的。連鑄機的技術含量很高,一個不小心就會出大事故。”
“趙師傅說得對,”沈良點點頭,“所以我們要從最基礎的開始。大家先看看這個設計圖。”
他在黑板上詳細地畫出了改進方案。
這些設計圖來自於他在2023年時掌握的最先進技術,但他必須用1980年的材料和工藝來實現。
年輕的工程師小王看了半天,疑惑地問道:“沈工程師,這個冷卻係統的設計很新穎,但是您確定用我們現有的材料能達到這個效果嗎?”
“這就是我們要攻克的第一個難題,”沈良指著圖紙上的一個部分,“傳統的冷卻係統效率太低,我們要設計一套新的循環冷卻裝置。”
接下來的幾天裡,攻關小組的成員們幾乎是廢寢忘食地工作。
沈良把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而老師傅們則貢獻出了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
然而,第一次試驗就遇到了挫折。
按照沈良的設計製作出來的冷卻裝置,在運行了不到十分鐘就發生了泄漏。
“媽的,這是怎麼回事?”電工小李看著滿地的冷卻液,一臉沮喪。
沈良蹲下來仔細檢查泄漏點,心裡也有些著急。
他知道理論和實踐之間總是有差距的,但沒想到差距會這麼大。
“是焊接工藝的問題,”老焊工張師傅檢查了一下接縫處,“這種新的焊接方式我們還不熟練。”
“那就繼續練,”沈良站起身來,“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再來一次。”
就在這時候,廠長陳建國急匆匆地跑了進來。
“沈工程師,不好了!”陳建國的臉色很難看,“市裡來人了,說是要檢查我們的技術攻關項目。”
“檢查?”沈良眉頭一皺,“什麼意思?”
“聽說是有人向上級反映,說我們在搞什麼不切實際的技術攻關,浪費國家資源。”陳建國壓低了聲音,“而且聽說,德國佬昨天去了市裡,跟幾個領導吃了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