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鑄技術在1980年的中國還是個新鮮事物,大多數鋼廠仍在使用落後的模鑄工藝。
而在他的記憶中,連鑄技術將在未來二十年內徹底改變鋼鐵工業的麵貌。
關鍵是要設計出適合當前條件的簡化版本。
沈良拿起筆,開始在紙上勾勒草圖。
首先是中間包的設計,這是連鑄機的核心部件之一。
他畫出了一個梯形截麵的中間包,配備了塞棒控製係統。
“材料問題…”沈良皺眉思考著。1980年的耐火材料還不夠先進,高溫合金的性能也有限。他必須在技術先進性和實用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突然,門外傳來腳步聲。沈良抬頭看了看時間,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了。
“咚咚咚。”敲門聲響起。
“請進。”
進來的是車間主任老王,手裡端著一碗熱騰騰的麵條。
“沈工,還沒吃飯吧?”老王把麵條放在桌上,“我媳婦剛下的,給你端過來。”
“謝謝王師傅。”沈良心中一暖。
車間裡的老師傅們雖然學曆不高,但都是實實在在的好人。
老王看了看桌上密密麻麻的圖紙,咂了咂嘴:“這就是連鑄技術?看起來好複雜啊。”
“確實不簡單。”沈良放下筆,端起麵條吃了一口,“不過也沒那麼難,關鍵是要因地製宜。”
“那梁副廠長和李專家今天可是丟大麵子了。”老王壓低聲音說道,“聽說李專家回去後氣得把茶杯都摔了。”
沈良笑了笑,沒有接話。他知道,這隻是開始。等到技術方案出來,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沈工,你說咱們廠真的能搞出連鑄機來?”老王有些擔心地問道。
“能。”沈良語氣堅定,“而且不隻是能搞出來,還要搞得比國外的更好。”
老王愣了愣,然後笑著搖頭:“你這小子,口氣不小。不過我信你,你連煉鋼爐都能改造成功,連鑄機肯定也沒問題。”
等老王離開後,沈良繼續埋頭設計。他要設計的不是簡單的技術模仿,而是要在現有條件下實現技術突破。
淩晨三點,沈良終於完成了主體設計。
他看著桌上厚厚一疊圖紙,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這套連鑄機設計采用了模塊化思路,可以根據不同鋼種的需求進行調整。
最關鍵的是,他在冷卻係統上進行了創新,采用了分段控製冷卻技術,能夠大幅提高鑄坯質量。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陳建國叫到了辦公室。
“小沈,聽說你昨天晚上熬了個通宵?”陳建國關切地問道。
“差不多吧。”沈良揉了揉眼睛,“不過已經有初步成果了。”
陳建國眼睛一亮:“真的?能不能先給我看看?”
沈良搖搖頭:“還需要幾天時間完善細節。不過廠長,我有個建議。”
“你說。”
“我希望能組建一個技術攻關小組,找幾個實際操作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參與進來。光靠理論設計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實踐經驗的支撐。”
陳建國想了想,點頭道:“這個建議好。你覺得哪些人合適?”
“王師傅、老李、還有鑄造車間的張師傅。”沈良早就想好了人選,“他們都是廠裡的技術骨乾,實際經驗豐富。”
“行,我馬上安排。”陳建國爽快地答應了。
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梁誌強走了進來。
他看到沈良在場,臉色明顯不太好看。
“陳廠長,我有事要彙報。”梁誌強的語氣很冷淡。
“什麼事?”
“關於技術改造的規範化管理問題。”梁誌強掃了沈良一眼,“我覺得我們廠的技術管理太鬆散了,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行技術改造,這樣下去會出大問題的。”
陳建國皺了皺眉頭:“你的意思是?”
“我建議成立技術委員會,所有的技術改造項目都必須經過委員會審批才能實施。”梁誌強義正辭嚴地說道。
沈良心中冷笑。這家夥是想通過製度化的手段來限製自己啊。
陳建國沉默了片刻,目光在梁誌強和沈良之間遊移。
作為老廠長,他當然明白梁誌強這番話的真實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