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沈良剛走進廠門,就被傳達室的老張叫住了。
“小沈,昨天晚上有人找你,說是鋼研院的專家。”老張遞過一張紙條,“留了個電話,說讓你有空回個話。”
沈良接過紙條一看,眉頭微微一皺。
紙條上寫著:李建國,鋼研院材料工程師,有要事相商。
鋼研院?沈良心中暗思,這個時候鋼研院的人找自己乾什麼?難道是煉鋼爐改造的事情傳出去了?
“什麼時候來的?”沈良問。
“昨天下午六點多,你剛走沒一會兒。那人問了半天你的情況,還特意打聽你最近在搞什麼研究。”老張壓低聲音,“我看那人挺著急的樣子。”
沈良點點頭,收起紙條往技術科走去。剛到門口,就聽見裡麵傳出激烈的爭論聲。
“絕對不可能!連鑄技術那是什麼級彆的技術?就憑一個技術員?”
“可是昨天的試驗我們都看到了,那確實是連鑄工藝…”
“那頂多是個玩具!真正的連鑄設備涉及幾十個技術難點,光是冷卻係統就夠你研究十年的!”
沈良推門進去,辦公室裡瞬間安靜下來。
趙工程師坐在辦公桌後麵,臉色陰沉得像要下雨。旁邊站著幾個技術員,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小沈來了。”趙工程師皮笑肉不笑地說,“聽說你昨天搞了個小發明?”
“隻是個簡單的模型試驗。”沈良淡淡地回答,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模型試驗?”趙工程師站起身,走到沈良麵前,“我聽說你聲稱那是連鑄技術?知不知道什麼叫連鑄?那可是國際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
辦公室裡的其他人都屏住了呼吸,大氣不敢出。誰都看得出來,趙工程師這是要發難了。
“我當然知道什麼是連鑄。”沈良抬起頭,看著趙工程師,“連續鑄造技術,iidstee直接澆注到水冷結晶器中,邊冷卻邊拉坯,實現鋼水到鋼坯的連續轉換。比傳統模鑄效率高,產品質量好,能耗低。”
趙工程師愣了一下,沒想到沈良能說得這麼專業。
“說得倒是挺像那麼回事。”他冷笑一聲,“那你告訴我,結晶器的振動參數怎麼控製?二冷區的噴水製度怎麼設計?拉坯速度和冷卻強度怎麼匹配?”
沈良站起身,迎著趙工程師的目光:“結晶器振動頻率通常在60200次每分鐘,振幅26毫米,具體參數要根據鋼種和斷麵尺寸確定。二冷區采用分段控製,一般分為三到五段,每段的水量和水壓都要精確控製。至於拉坯速度…”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嘲諷:“這些基礎參數,趙工程師不會不知道吧?”
趙工程師的臉色瞬間變得通紅。他確實不知道這些具體參數,因為國內根本沒有真正的連鑄設備,他所謂的專業知識都是從蘇聯的技術資料上看來的,而且還是十幾年前的老資料。
“你…你這些數據是從哪裡看來的?”趙工程師結結巴巴地問。
“《現代鋼鐵冶金學》,《連續鑄造技術手冊》,《冶金設備設計原理》…”沈良隨口報出幾個書名,“這些基礎資料,技術人員應該都看過才對。”
辦公室裡死一般的安靜。所有人都知道,沈良報出的這些書,廠裡的技術資料室根本沒有。
趙工程師的額頭開始冒汗。他想反駁,卻發現自己根本說不出什麼有技術含量的話來。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腳步聲。
“請問沈良同誌在嗎?”
眾人回頭一看,門口站著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穿著整齊的中山裝,戴著金絲眼鏡,一看就是知識分子的模樣。
“我是鋼研院的李建國。”那人走進辦公室,目光在眾人臉上掃過,最後停在沈良身上,“您就是沈良同誌吧?久仰大名。”
趙工程師一聽是鋼研院的專家,立刻換了一副恭敬的表情:“李專家您好,我是這裡的技術科長趙明,不知道您來我們廠有什麼指示?”
李建國看都沒看趙工程師一眼,徑直走向沈良:“沈同誌,我是專程來找您的。聽說您在連鑄技術方麵有所研究?”
趙工程師臉上的笑容僵住了。鋼研院的專家,專程來找一個普通技術員?而且還是為了連鑄技術?
“不敢當。”沈良謙虛地說,“隻是做了一些基礎試驗。”
“基礎試驗?”李建國眼睛一亮,“能具體說說嗎?我們鋼研院正在籌備連鑄技術的攻關項目,急需有實際經驗的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