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處長接過報告,眉頭越皺越緊。
數據顯示,改造後的軋鋼生產線不僅產量提升了15,而且鋼材質量也有了明顯改善。
“這些數據是真實的?”
“絕對真實,您可以向我們廠長王建國核實。”
李處長放下報告,重新審視著眼前這個年輕人。
也許,這小子真的有兩把刷子。
“好吧,明天上午九點,省裡要召開技術研討會,你準備一下,到時候要做技術彙報。”
“沒問題。”
李處長指了指門外:“你的住宿安排在隔壁的招待所,去辦理入住手續吧。”
走出技術處,沈良心情複雜。
他能感受到周圍人對他的質疑,這種質疑不僅來自於他的年齡,更來自於對一個小縣城技術員的固有偏見。
不過,沈良並不在意。
他有的是真才實學,金子總會發光的。
招待所的條件比沈良預想的要好。
獨立的房間,雖然簡陋,但勝在乾淨整潔。
沈良放下行李,開始整理明天彙報要用的材料。
這次的技術研討會,將是他在省裡展示實力的第一次機會。
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就在這時,隔壁房間傳來了爭吵聲。
“你們這些理論派,成天隻知道紙上談兵,有什麼用?”
“實踐派就了不起?沒有理論指導,你們的實踐就是瞎摸索!”
“瞎摸索?我們廠的產量可是實打實的,不像你們,寫了一大堆報告,連個螺絲釘都造不出來!”
沈良搖了搖頭,看來明天的研討會注定不會平靜。
第二天上午,省機械工業局的大會議室裡坐滿了人。
沈良環視一圈,發現與會人員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來自各大鋼鐵企業的實踐派工程師,另一派是來自省內各大院校的理論派學者。
雙方涇渭分明,互相看不順眼。
“各位同誌,今天我們召開這次技術研討會,目的是為了推廣先進的軋鋼技術。”主持會議的是一個戴著厚厚眼鏡的副局長,“現在,我們先請各位彙報一下各自的技術成果。”
第一個發言的是省鋼鐵研究所的孫教授。
這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學者,說話慢條斯理,滿口都是專業術語。
“根據我們的理論分析,現有的軋鋼工藝存在溫度控製不精確、軋製壓力分布不均等問題。我們提出了一套基於數學模型的優化方案…”
孫教授的彙報持續了半個多小時,ppt做得很精美,公式推導也很完整。
但是,台下的實踐派工程師們明顯不買賬。
“孫教授,你的理論聽起來很完美,但是在實際生產中能用嗎?”一個來自省鋼鐵廠的老工程師直接質疑,“我們廠的設備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你這套理論需要的精密儀器我們根本沒有。”
“這個…理論指導實踐,設備問題可以逐步解決。”孫教授有些尷尬。
“逐步解決?我們等得起,鋼鐵生產等得起嗎?”
會議室裡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接下來發言的幾個人,要麼是純理論沒有實踐經驗,要麼是純實踐缺乏理論支撐。
雙方爭論得麵紅耳赤,但都沒有提出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
沈良坐在角落裡,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
他發現,這些人都陷入了思維誤區。
理論派過於追求完美,忽略了現實條件的限製;實踐派過於依賴經驗,缺乏係統性的思考。
“下麵,請紅星鋼鐵廠的沈良同誌彙報。”主持人點到了沈良的名字。
沈良站起身,走到講台前。
會議室裡突然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在打量這個年輕人。
“各位領導,各位同誌,我是沈良。”他的聲音清晰而自信,“剛才聽了各位的彙報,我感觸很深。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確實是我們麵臨的最大挑戰。”
“今天我要彙報的,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也不是什麼複雜的公式。我要說的是,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實際的問題。”
沈良打開自己準備的材料,開始了他的彙報。
“我們紅星鋼鐵廠的軋鋼生產線,使用的是六十年代的設備。按照常規思路,這樣的設備早就該淘汰了。但是,我們沒有資金購買新設備,也沒有條件等待技術援助。”
“所以,我們必須在現有基礎上想辦法。”
沈良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
“我發現,現有軋鋼工藝的最大問題不是設備老化,而是工藝流程不合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調整軋製參數,優化冷卻係統,來提高產品質量。”
“具體怎麼做?”台下有人問道。
“很簡單,我們在現有的冷卻係統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緩衝水池。通過控製水溫和水流量,實現了鋼材的均勻冷卻。”
沈良的解釋通俗易懂,沒有複雜的公式,也沒有高深的理論。
但是,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這個改造的成本多少?”一個財務出身的官員問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總共不到五千塊錢,主要是材料費和人工費。”
會議室裡響起了竊竊私語聲。
五千塊錢,對於一個鋼鐵廠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
“產量提升了多少?”
“15,質量合格率從85提升到96。”
這個數字讓所有人都為之一震。
15的產量提升,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效益。
“你有什麼證明嗎?”孫教授明顯不太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