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個月,整個鋼鐵廠都能感受到技術攻關小組的忙碌氣息。
沈良把小組成員分成了三個小隊:材料改裝隊、精密加工隊和測試驗證隊。每天早上六點,當大多數工人還在睡夢中時,攻關小組的成員就已經開始了工作。
“老劉,這個電機線圈需要重新繞製,磁場強度要提高百分之三十。”沈良指著一台拆解下來的廢舊電機對車間主任說道。
老劉擦了擦滿手的機油:“小沈,這已經是我們試的第七種方案了。你確定這次能行?”
“相信我,一定能行。”沈良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已經計算過了,隻要線圈密度達到這個標準,磁場強度就能滿足要求。”
材料改裝隊那邊,幾個年輕的技術員正在處理廢料。王小軍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才二十二歲,但動手能力很強。
“王工,這個軸承座的精度不夠啊,”另一個技術員皺著眉頭說,“誤差超過了設計要求。”
王小軍放下手中的遊標卡尺,有些沮喪:“沒辦法,咱們的設備就這水平。要不再想想彆的辦法?”
沈良走了過來,拿起軸承座仔細查看:“精度確實不夠,但我們可以用補償的方法。”
“補償?”王小軍不解。
沈良從工具箱裡拿出一小塊薄銅片:“看到了嗎?我們在這裡墊一片銅皮,厚度精確到零點零一毫米。這樣既能補償誤差,又能起到減震的作用。”
“妙啊!”王小軍眼睛一亮,“沈工,你這腦子是怎麼長的?”
沈良笑了笑,沒有回答。他當然不能說自己是從2023年穿越回來的,這些在未來看來稀鬆平常的技巧,在1980年確實顯得神奇。
精密加工隊的工作最為艱難。負責這部分工作的是老工程師李德勝,他已經五十多歲了,但為了這個項目,每天都要在車間裡待十幾個小時。
“德勝師傅,您休息一下吧,”沈良心疼地勸道,“這個零件我來加工。”
李德勝搖搖頭,眼睛依然緊盯著車床上的工件:“不行,這個公差要求太嚴了,一個不小心就廢了。我們的材料本來就不多,可經不起浪費。”
就在這時,車床發出了異常的響聲。李德勝臉色一變,趕緊停下機器。
“壞了!”他看著車床上已經變形的工件,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這是最後一塊合適的材料了。”
工作台前一片沉寂。這個工件是整個裝置的關鍵部件,沒有它,前麵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
“沒關係,”沈良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個變形的工件仔細端詳,“還有救。”
“什麼?”李德勝不敢置信,“都變形成這樣了,還能用?”
沈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一旁的工具架前,拿起了一把銼刀和幾張砂紙。
“沈工,你不會是想手工修複吧?”王小軍瞪大了眼睛,“這個精度要求,手工根本不可能達到。”
“不試試怎麼知道?”沈良已經開始工作了。
他的動作很輕,每一下銼刀的使用都經過精確計算。旁邊的人越看越驚訝,沈良的手穩如機器,每一個細微的修正都恰到好處。
一個小時後,沈良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他拿起遊標卡尺,對工件進行測量。
“公差0.02毫米,完全符合要求!”
工作台周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連一直在旁邊觀摩的穆勒都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不可思議,”穆勒用生硬的中文說道,“在德國,隻有最老的工匠師傅才有這樣的手藝。”
李德勝激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小沈,你這手藝是跟誰學的?”
沈良微微一笑:“自學的。”
這當然又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在2023年,沈良見識過太多的先進製造技術,但同時也深知傳統手工技藝的價值。為了這次穿越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他曾經專門學習過各種傳統工藝技法。
隨著一個個難題被解決,實驗裝置的雛形終於出現了。
這是一個看起來頗為簡陋的裝置:由廢舊電機改裝的電磁分離器、用車床加工的旋轉通道、手工製作的進料口和出料口。但就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設備,即將改寫中國鋼鐵工業的曆史。
“準備第一次測試!”沈良下達了指令。
所有人都緊張地圍在裝置周圍。穆勒也放下了手中的筆記本,全神貫注地觀察著。
“啟動電源!”
電磁分離器開始工作,發出低沉的嗡嗡聲。
“投入原料!”
一批含有不同雜質的廢鋼料被投入了進料口。
裝置開始運轉,通過透明的觀察窗,可以看到鋼料在旋轉通道中快速移動,同時被電磁場分離。
五分鐘後,出料口開始有材料流出。
沈良拿起第一批處理過的鋼料,仔細檢查。他的臉上逐漸露出了笑容。
“成功了!”他高聲宣布,“雜質分離率達到了85!”
工作台周圍再次爆發出歡呼聲。老劉激動地跳了起來,王小軍更是直接撲到了沈良身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德勝顫抖著手接過樣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真的成功了!這個鋼料的純度比我們原來的工藝提高了一個檔次!”
穆勒的表情複雜極了。作為一個在德國鋼鐵行業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專家,他深知這項技術的價值。更讓他震驚的是,這群中國人竟然用如此簡陋的設備就實現了技術突破。
“沈先生,”穆勒走到沈良麵前,神情嚴肅,“我必須承認,我低估了你們的能力。這項技術,即使在德國也是非常先進的。”
“隻是個開始而已,”沈良謙虛地說,“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
就在這時,廠長張建國匆匆趕來了。他一進門就看到了大家興奮的表情。
“怎麼樣?成功了?”
“成功了!”老劉第一個回答,“建國同誌,你快來看看這個鋼料!”
張建國接過樣品,雖然他不是技術出身,但也能看出這批鋼料的質量明顯更高。
“太好了!”張建國握住沈良的手,“小沈,你為咱們廠立了大功!我馬上向省裡彙報!”
“建國同誌,先彆急著彙報,”沈良冷靜地說,“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確保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對,對,你說得對,”張建國連連點頭,“那需要多長時間?”
“一個月,”沈良思考了一下,“一個月後,我保證能拿出完整的技術方案。”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
“不好了!不好了!”一個工人慌慌張張地跑了進來。
“什麼事?”張建國皺起了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