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塵:“小沈,有沒有興趣到市裡工作?”
這話一出,周圍的人都驚呆了。
張處長臉色一變:“王主任,這...”
“彆緊張。”王主任笑笑,“隻是問問意見而已。”
沈良心裡翻江倒海,但表麵還是很冷靜:“我在這裡挺好的,暫時沒有其他想法。”
“好吧。”王主任沒有強求,“不過如果你改變主意了,隨時可以聯係我。”
他遞給沈良一張名片,然後轉身離開了。
看著王主任的背影,沈良若有所思。
看來4號爐的成功已經引起了上級領導的注意。這是好事,但也意味著更大的壓力。
他必須繼續證明自己的價值,否則這種關注很可能變成懷疑。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開始製定下一步的計劃。
4號爐隻是小試牛刀,真正的大戲還在後麵。他要逐步展現出自己的“天才”,但又不能太過突兀。
連鑄技術,這應該是下一個突破口。
在這個時代,中國的連鑄技術還很落後,大部分鋼鐵廠還在使用傳統的模鑄工藝。如果能夠設計出一套簡易的連鑄設備,必然會引起轟動。
沈良拿出紙筆,開始畫草圖。
憑借前世的記憶,他對連鑄機的結構了如指掌。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用現有的材料和工藝製造出可行的設備。
一張又一張圖紙被畫出來,又被撕掉。
沈良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體現出先進性,又不能超出當前的技術能力太多。
夜深了,宿舍裡其他人都已經入睡。
沈良還在台燈下畫著圖紙,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這不僅是技術工作,更是一場精心的表演。他要讓所有人相信,這些創新都是他通過學習和思考得出的。
而不是來自未來的記憶。翌日清晨,沈良照常來到車間。
昨晚那些連鑄機的草圖還在他腦海中盤旋,但現在不是急於求成的時候。
“小沈!”老張師傅遠遠喊了一聲,快步走了過來。
沈良抬頭看去,發現老張臉上帶著一種奇怪的表情,像是興奮,又像是擔憂。
“怎麼了張師傅?”
“你知道昨天那個王主任是誰不?”老張壓低了聲音,“市工業局的副局長!專門管重工業的!”
沈良心裡咯噔一下。副局長?看來這事比他想象的還要嚴重。
“他問了廠長好多問題。”老張繼續說道,“都是關於你的。”
“關於我?”沈良假裝驚訝。
“對啊,問你平時的表現,技術水平,還有...”老張停頓了一下,“還問你有沒有什麼背景。”
沈良明白了。王主任懷疑他。
一個26歲的大專生,突然展現出超常的技術能力,任何人都會起疑心的。
“那廠長怎麼說?”
“廠長說你就是個普通技術員,沒什麼特殊背景。”老張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不過小沈,你最近還是低調點吧。”
沈良點點頭,心裡卻在盤算著對策。
看來他需要製造一些“學習”的痕跡,讓所有人相信他的技術進步是有跡可循的。
上午的工作時間,沈良故意去了趟技術圖書室。
這裡堆放著各種技術資料和期刊,平時很少有人來。
沈良找到了幾本關於冶金工藝的老書,坐下來翻閱。
管理員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戴著厚厚的眼鏡。
“小沈?你怎麼有空來這裡?”老頭有些意外。
“想學點東西。”沈良舉了舉手中的書,“4號爐改造後,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老頭滿意地點點頭:“好啊,年輕人就應該多學習。這些書都是好東西,隻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看了。”
沈良裝模作樣地做著筆記,實際上在回憶連鑄技術的要點。
他需要一個合理的“發現”過程。
下午,沈良回到車間,開始尋找切入點。
他故意在鑄造區多停留了一會兒,觀察工人們的操作。
傳統的模鑄工藝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鋼水浪費大,鑄坯質量不均,生產效率低。
“師傅,”沈良走向一個正在脫模的老工人,“這樣鑄造是不是有點浪費?”
老工人停下手中的活:“什麼意思?”
“你看,這些邊角料都要重新回爐,還有這些缺陷部分...”沈良指著廢料堆,“如果能連續鑄造就好了。”
“連續鑄造?”老工人搖搖頭,“那是外國的技術,咱們搞不了。”
沈良裝作若有所思的樣子:“是嗎...連續鑄造...”
晚上,沈良又去了圖書室。
這次他翻出了幾本國外的技術期刊,雖然大部分內容他早就爛熟於心,但還是認真地做著筆記。
管理員老頭過來看了看:“小沈,你在研究什麼?”
“連鑄技術。”沈良頭也不抬,“我在想能不能改進一下咱們的鑄造工藝。”
“連鑄啊...”老頭歎了口氣,“這個技術國外確實有,但是設備太複雜,咱們廠買不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自己造呢?”沈良抬起頭。
老頭愣了一下,然後搖頭笑了:“自己造?小沈啊,你想得太簡單了。那些設備的精度要求可不是開玩笑的。”
沈良沒有爭辯,隻是繼續翻看資料。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開始有意無意地在各種場合提到連鑄技術。
他會在食堂吃飯時跟同事討論,會在車間休息時向老師傅請教,會在技術會議上提出疑問。
漸漸地,所有人都知道沈良在研究連鑄技術。
“這小子又在琢磨新花樣了。”有工人這樣議論。
“年輕人就是想法多。”也有人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