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差要求這麼嚴格?”張師傅指著圖紙上的標注,“0.05毫米的精度,我們廠裡的設備能做到嗎?”
沈良走到他身邊,“張師傅,您彆看公差小,其實可以分步加工。先粗加工到0.2毫米,然後手工精修。”
“手工精修?”張師傅眉毛一挑,“小夥子,你知道手工精修意味著什麼嗎?”
“當然知道。”沈良淡定地說,“用銼刀一點點修整,每修一次就測量一次,直到達到要求。”
張師傅愣住了。
現在的年輕技術員,哪個願意乾這種細致活?都覺得手工加工太落後,隻想著用機器。
可這個小沈,不僅懂理論,連最傳統的工藝都了解得這麼透徹。
“那行!”張師傅一拍大腿,“我老張乾了三十年鉗工,這點活還難不倒我!”
眼鏡男在一旁聽著,心情複雜得很。
他本來想看沈良出醜,沒想到這家夥處處都顯得遊刃有餘。
不過,光畫圖紙可不算本事,關鍵是能不能真的做出來。
“沈師傅。”眼鏡男故意用了敬稱,“這些器件做好了,還得調試吧?萬一參數不對怎麼辦?”
沈良頭也不抬,繼續在紙上計算,“調試確實是關鍵環節。不過我已經留了餘量,可以通過外圍電路微調。”
他指著新畫的電路圖,“看到這幾個可調電阻沒?通過它們可以精確校準傳感器的輸出特性。”
眼鏡男湊近一看,電路圖密密麻麻,各種元件符號讓他眼花繚亂。
“這個電路...很複雜嗎?”
“不複雜。”沈良放下筆,活動了一下手腕,“標準的放大器電路,加上溫度補償和非線性修正。”
李建國一直在旁邊默默觀察。
作為廠裡的總工程師,他見過不少技術人員,但像沈良這樣的還真是頭一回遇到。
年紀不大,可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顯得老練得不像話。
“小沈啊。”李建國開口了,“你這套方案,從頭到尾都想得很周全。不過有個問題,成本怎麼樣?”
沈良抬起頭,“李總您問得好。按照我的估算,自製這兩個傳感器的成本,大概是進口件的五分之一。”
“五分之一?”王大海驚呼出聲,“這麼便宜?”
“材料成本確實不高。”沈良解釋道,“主要是人工和時間。不過一旦調試成功,以後批量生產就容易多了。”
眼鏡男心裡咯噔一下。
如果沈良說的是真的,那這套方案的意義就不隻是修好一台設備這麼簡單了。
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擺脫對進口件的依賴!
“那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錢誌強有些迫不及待。
“現在就開始。”沈良站起身,“張師傅,麻煩您先把機械部分加工出來。錢師傅,您去催催電子廠,讓他們抓緊時間。”
兩人應聲而去。
車間裡隻剩下沈良、李建國和眼鏡男三個人。
“小沈。”李建國壓低聲音,“你真有把握?”
沈良看了眼眼鏡男,笑了笑,“李總,做技術工作,從來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但我敢保證,成功的概率至少有八成。”
眼鏡男忍不住插話,“如果失敗了呢?”
“失敗了就重新來。”沈良聳聳肩,“反正現在設備也是壞的,再壞還能壞到哪裡去?”
這話說得眼鏡男無法反駁。
確實,設備已經報廢了,死馬當活馬醫也沒什麼損失。
可他心裡總覺得不踏實。
這個沈良表現得太完美了,完美得讓人懷疑。
三個小時後,錢誌強氣喘籲籲地跑回來。
“做好了!”他手裡拿著幾個小巧的器件,“電子廠的師傅們說,按照你的要求做出來的,精度比他們平時做的還要高。”
沈良接過器件,放在手心裡仔細觀察。
外觀看起來確實不錯,封裝規整,焊點飽滿。
“溫度係數測過了嗎?”
“測過了!”錢誌強興奮地說,“完全符合要求,誤差不到百分之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沈良點點頭,又問,“張師傅那邊怎麼樣?”
話音剛落,張師傅就走了進來,手裡捧著幾個金屬零件。
“小沈啊,你看看這活做得怎麼樣?”
沈良拿起零件,用手指輕撫表麵。
光滑如鏡,沒有一絲瑕疵。
用遊標卡尺一測,尺寸誤差不超過0.03毫米。
“張師傅您這手藝,真是沒得說!”沈良由衷地讚歎。
張師傅笑得合不攏嘴,“三十年的功夫可不是白練的!”
眼鏡男在旁邊看著,心情越來越沉重。
看樣子,沈良的方案真的要成功了。
那自己之前的質疑和刁難,豈不是顯得很愚蠢?
“好了。”沈良收起零件,“現在開始組裝。大家都來幫忙,我需要有人打下手。”
李建國擼起袖子,“我來!”
王大海也湊過來,“我也幫忙!”
就連眼鏡男也不好意思繼續袖手旁觀,隻能硬著頭皮走過去。
沈良的動作很熟練,仿佛乾了無數遍似的。
他先把傳感器的核心器件固定好,然後連接外圍電路。
每一根導線的走向,每一個焊點的位置,都經過了精心設計。
半個小時後,兩個嶄新的傳感器就組裝完成了。
外觀雖然比不上進口產品那麼精美,但該有的功能一樣不少。
“現在測試一下。”沈良拿出萬用表,開始檢查各項指標。
電壓輸出正常,溫度響應靈敏,壓力傳感也準確無誤。
所有參數都在設計範圍內!
眼鏡男看著萬用表上跳動的數字,臉色變得蒼白。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