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看起來二十出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身材瘦削,說話時帶著濃重的北京腔。
“沈同誌,您一路辛苦了。”小王接過沈良的行李,“咱們先去賓館安頓一下,明天正式報到。”
兩人走出車站,鑽進了一輛黑色的轎車。
司機是個中年漢子,話不多,隻是偶爾透過後視鏡瞄一眼沈良。
“這位是老李,辦公室的司機。”小王介紹道,“以後您有什麼用車需要,直接找他就行。”
老李點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車子穿過北京的街道,沈良透過車窗觀察著這座城市。
1980年的北京,還沒有後世那些林立的高樓大廈。
胡同、四合院、自行車流,構成了這個時代獨有的畫麵。
但沈良能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生機正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湧動。
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一切都充滿了可能性。
“沈同誌,您之前在鋼鐵廠搞技術?”小王好奇地問。
“嗯,主要負責煉鋼工藝改進。”沈良簡單回答。
“那您對連鑄技術應該很了解吧?”小王眼睛一亮,“我們辦公室正好有個項目需要這方麵的專家。”
沈良心中暗笑。
看來自己在鋼鐵廠的成果已經傳到了這裡。
“略懂一些。”他謙虛地說。
小王顯然被這個“略懂”逗樂了:“沈同誌您太謙虛了,聽說您設計的連鑄機模型連冶金部的老專家都讚不絕口呢。”
車子在一家招待所門前停下。
這是一棟三層的小樓,看起來樸素但乾淨。
“沈同誌,您先休息。”小王幫忙提著行李,“明天早上八點,我來接您去辦公室。”
房間不大,但設施齊全。
一張單人床,一張辦公桌,還有一個小書櫃。
沈良放下行李,走到窗前。
窗外是一片老北京的胡同區,青磚灰瓦,古樸典雅。
遠處傳來孩子們的嬉笑聲,還有賣糖葫蘆的叫賣聲。
但沈良的思緒卻飛到了遙遠的未來。
他想起了自己穿越前最後一次出差,那是去德國考察某個重型裝備項目。
當時的他意氣風發,以為中國的重工業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直到親眼看到德國人的生產線,才意識到差距依然巨大。
現在回到1980年,這個差距更是天壤之彆。
但正因為如此,他才有了改變曆史的機會。
夜深了,沈良躺在床上,腦海中不斷湧現各種技術方案。
明天,他就要正式進入國家重大裝備辦。
那裡有中國最頂尖的工程師,也有最前沿的技術項目。
關鍵是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真實身份的前提下,巧妙地推動技術發展。
太超前了會被當成瘋子,太保守了又無法發揮作用。
必須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第二天清晨,小王準時出現在招待所門口。
“沈同誌,準備好了嗎?”
沈良點點頭,跟著小王上了車。
國家重大裝備辦的大樓位於市中心,是一棟七層的建築。
雖然不算高,但在1980年的北京已經算是很氣派了。
大樓門口站著兩名警衛,神情嚴肅。
“請出示證件。”
小王掏出工作證,又指了指沈良:“這位是新來的技術專家。”
警衛仔細檢查了證件,這才放行。
電梯緩緩上升,沈良的心情也變得緊張起來。
這裡,就是中國重工業的指揮中心。
能在這裡工作的,都是國內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沈同誌,彆緊張。”小王看出了沈良的情緒,“大家都很好相處的。”
電梯停在五樓,門打開後是一條長長的走廊。
走廊兩邊是各種辦公室,不時有人進進出出。
“這裡是技術部。”小王指著右邊的幾間辦公室,“您以後主要在這裡工作。”
推開技術部主任辦公室的門,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人正在伏案工作。
“張主任,沈良同誌到了。”
張主任抬起頭,打量著沈良。
這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頭發花白,戴著厚厚的眼鏡,眼神中透著智慧的光芒。
“沈同誌,歡迎來到技術部。”張主任站起來握手,“我是張國華,技術部主任。”
“張主任好,我是沈良。”
張國華的握手很有力,但沈良能感受到對方在暗中觀察自己。
“坐下談吧。”張國華指了指沙發,“先了解一下你的基本情況。”
沈良在沙發上坐下,心中快速整理著應對策略。
這個張國華明顯不是普通人物,眼神犀利,問題肯定會很尖銳。
“聽說你在鋼鐵廠搞出了連鑄技術?”張國華開門見山。
“是的,不過隻是一個簡化版的設計。”沈良謙虛地回答。
“簡化版?”張國華眉毛一挑,“能讓冶金部專家都讚不絕口的設計,還叫簡化版?”
沈良心中暗暗叫苦。
看來這個張主任已經對自己的底細了如指掌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必須小心應對,不能露出任何破綻。
“主要是結合了工廠的實際情況,做了一些改進。”沈良解釋道,“比起國外的先進技術,還有很大差距。”
張國華仔細觀察著沈良的表情,似乎想從中看出什麼端倪。
“那你覺得,中國的重工業技術水平如何?”
這個問題很危險。
回答得太悲觀,會被認為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