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匆匆推門而入,臉色凝重:“小沈,你看到電報了?”
“看到了。”沈良合上文件,“他們這是來打探虛實的。”
“上麵的意思是不能拒絕。”李主任在椅子上坐下,“畢竟現在對外開放是大政方針。”
沈良明白李主任的難處。1980年的中國急需外資和技術,不能輕易得罪外國企業。但他也清楚,一旦讓日本人看到了核心技術,後果不堪設想。
“我有個想法。”沈良走到窗前,“既然要接待,那就讓他們看個夠。”
李主任一愣:“什麼意思?”
“真的給他們看,但不是看我們的核心技術。”沈良轉過身,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我們給他們準備一場好戲。”
接下來幾天,研發中心進入了緊張的“演出”準備階段。沈良召集各項目組負責人開了個秘密會議。
“各位同誌,下周三的參觀非常重要。”沈良在黑板上畫出建築平麵圖,“我們要重新布置展示區域。”
發電機組項目的老張舉手:“沈總工,您的意思是...”
“給他們看一些"落後"的技術。”沈良在幾個房間上打了叉,“這些實驗室暫時封閉,改成展示我們"正在攻關"的項目。”
眾人麵麵相覷,不太明白沈良的用意。
化工專家老劉皺眉道:“可是這樣不是顯得我們技術水平很低嗎?”
“正是要這個效果。”沈良放下粉筆,“讓他們以為我們還在起步階段,這樣才能麻痹對方。”
年輕工程師小李突然明白了:“您是要做雙重保險!既完成了接待任務,又保護了核心機密!”
沈良點點頭。他知道日本人的性格,驕傲自大,看不起技術落後的對手。隻要展示出“合理”的技術差距,就能打消他們的警惕心理。
周三上午十點,三輛黑色轎車駛入機械工業部大院。沈良站在研發中心門口,看著車上下來的日本代表團。
領頭的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西裝革履,神情傲慢。身後跟著四五個技術人員,個個拿著照相機和筆記本。
“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們!”李主任迎上前去,用生硬的英語打招呼。
“我是三菱重工技術部長田中一郎。”領頭的日本人略微點頭,“聽說貴國在重工業方麵有些新進展,特來學習交流。”
沈良上前握手:“沈良,研發中心總工程師。歡迎田中先生。”
田中一郎打量著眼前這個年輕的中國工程師,眼中閃過一絲不屑。在他看來,中國的重工業技術至少落後日本二十年,這個毛頭小夥子能有什麼水平?
參觀正式開始。沈良帶著代表團首先來到了“發電設備研發區”。這裡陳列著幾台看起來頗為粗糙的樣機,設備外觀簡陋,工藝水平一般。
“這是我們正在研發的小型汽輪機。”沈良指著一台設備介紹,“目前還在攻克效率問題。”
田中一郎走近仔細查看,心中暗自搖頭。
這種技術水平,連他們十年前的產品都不如。
“請問最大功率是多少?”一個日本技術人員用英語詢問。
“大約五萬千瓦。”沈良回答得很自然,“我們希望能在兩年內達到十萬千瓦級彆。”
幾個日本人交換了一下眼神,臉上都露出了輕鬆的表情。
十萬千瓦?三菱重工早就能生產五十萬千瓦的機組了。
接下來參觀了化工設備區。
這裡展示的裂解爐模型同樣簡陋,各項技術參數都明顯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在催化劑配方方麵還需要更多時間研究。”化工專家老劉配合著介紹,“希望能向日本朋友們學習先進經驗。”
田中一郎越看越放心。
中國的技術水平確實如他們預期的那樣落後,根本不構成任何威脅。
“沈工程師,聽說你們還在研究連鑄技術?”田中一郎語氣中帶著明顯的優越感。
“是的,不過還處在初級階段。”沈良帶他們走向最後一個展示區,“隻能生產一些簡單的鋼材品種。”
展示區裡擺放著一台縮小版的連鑄機,外觀確實很粗糙。
沈良演示了一下操作過程,生產出來的鋼坯表麵有明顯的缺陷。
“嗯,確實還有很大改進空間。”田中一郎點點頭,內心的最後一絲擔憂也消失了。
參觀結束後,雙方在會議室進行了簡短的技術交流。
日本人顯得很大方,甚至主動分享了一些“基礎”技術資料。
“中國朋友們很有學習精神。”田中一郎站起身準備告辭,“希望我們能有更多合作機會。”
“一定,一定。”李主任熱情地握手送彆。
看著日本代表團的車隊遠去,沈良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
“演戲累不累?”李主任走到他身邊。
“比研發技術累多了。”沈良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脖子,“不過效果應該不錯。”
果然,第二天就有消息傳來。
日本方麵對這次訪問非常滿意,認為中國的重工業技術“正在起步但仍有巨大差距”,不會對日本企業構成競爭威脅。
“他們甚至主動提出要在華投資建廠。”小王興奮地彙報,“說是要幫助中國提高技術水平。”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