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沈良早早起床。
昨晚想了很久,他已經有了應對策略。
關鍵是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展現技術實力,又不能顯得太過突兀。
七點半,沈良穿著剛熬夜燙好的白襯衫和深藍色西裝出現在辦公室門口。
老劉已經等在那裡,身邊還站著幾個廠領導。
“小沈,你來了。”老劉的神情比昨天更緊張,“王處長他們八點半到,我們先去準備室檢查一遍。”
眾人走向三樓的會議室。
沈良環顧四周,桌椅擺放整齊,投影設備已經調試完畢。
牆上的技術圖表被重新整理過,看起來更加專業。
“沈工,你的彙報材料準備好了嗎?”副廠長張明問道。
“準備好了。”沈良拍拍手中的文件夾,“不過我想增加一個實地參觀的環節。”
“實地參觀?”老劉愣了一下,“這...”
“王處長是技術出身,光看資料可能不夠直觀。”沈良解釋道,“我建議先參觀煉鋼車間,然後回來聽彙報。”
張明皺眉:“車間現場比較嘈雜,而且溫度很高。萬一出點意外...”
“正因為如此才有說服力。”沈良語氣堅定,“紙上談兵永遠比不上親眼所見。”
老劉沉思片刻,點點頭:“有道理。那就按你說的辦。”
八點二十分,樓下傳來汽車引擎聲。
老劉透過窗戶往下看:“來了!”
幾分鐘後,會議室門被推開。
王建國走在最前麵,五十歲左右,戴著黑框眼鏡,神情嚴肅。
身後跟著三個年輕人,應該是技術人員。
“王處長,歡迎來我廠指導工作!”老劉迎上前去。
“劉廠長客氣了。”王建國與眾人一一握手,“聽說你們在連鑄技術方麵有重大突破?”
“是的,這位是我們的技術負責人沈良。”老劉介紹道。
王建國的目光落在沈良身上,上下打量了幾秒。
“這麼年輕?”他的語氣帶著幾分意外。
“王處長,年齡不是問題。”沈良微笑著伸出手,“技術麵前人人平等。”
王建國與他握手,感受到對方掌心略有些汗濕,但神情非常沉穩。
“好,我倒要看看你們搞出了什麼名堂。”
“王處長,我想先請您參觀一下我們的生產現場。”沈良主動提議,“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王建國眉毛微挑。
這句話很有意思。
“可以。不過我們時間有限。”
“半小時足夠了。”
一行人離開會議室,向煉鋼車間走去。
沈良走在王建國旁邊,心中暗自調整策略。
從剛才的接觸來看,這個人確實很謹慎,但對新技術有濃厚興趣。
走進車間,熱浪撲麵而來。
高爐轟鳴聲震耳欲聾,橙紅色的鋼水在鐵槽中奔流。
工人們揮汗如雨,有條不紊地操作著各種設備。
王建國停下腳步,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
“這是我們改造後的轉爐。”沈良指向不遠處的巨大設備,聲音略微提高以蓋過噪音,“通過優化供氧係統和調整爐型結構,鋼水質量顯著提升。”
“具體數據呢?”王建國問道。
“含硫量從0.035降到0.018,含磷量從0.025降到0.012。”沈良不假思索地報出數字,“而且出鋼溫度更穩定,廢品率下降了40。”
王建國掏出小本子記錄。
這些數據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那邊是連鑄試驗線。”沈良指向車間另一側,“我們自主設計的設備正在那裡運行。”
眾人跟著他走過去。
一台看起來有些簡陋但運轉正常的設備映入眼簾。鋼水從中間倒包注入,經過冷卻結晶後,另一端緩緩送出成型的鋼坯。
“這就是你們的連鑄機?”王建國圍著設備轉了一圈,“設計思路很有創意。”
“還隻是初級版本。”沈良謙虛地說,“但基本原理已經驗證了。”
隨行的技術人員之一湊過來看:“這個結晶器的冷卻方式很特彆。”
“我們采用了多點噴淋加強製循環的組合方案。”沈良解釋道,“既保證了冷卻效率,又避免了應力集中。”
王建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這套理論聽起來很有道理。
“產品質量如何?”
“我們剛才取了樣品。”一個車間主任走過來,手裡拿著幾塊鋼材,“王處長您看。”
王建國接過鋼材,掂了掂重量,又仔細觀察表麵質量。
“組織很均勻,沒有明顯缺陷。”他把鋼材遞給身邊的技術人員,“你們測試過機械性能嗎?”
“當然。”沈良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化驗單,“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延伸率等指標都超過了國標要求。”
王建國接過化驗單,眉頭微微皺起。
這些數據實在太好了,好得有些讓人懷疑。
“你們是什麼時候開始這個項目的?”
“三個月前。”沈良回答得很坦然,“當然,前期的理論研究花了更長時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個月就有這樣的成果?”王建國的語氣帶著質疑,“有些太快了吧。”
沈良早就料到會有這個問題。
“王處長,我們確實進展很快。”他直視對方的眼睛,“但這不是憑空而來的。”
“怎麼說?”
“我曾經在鋼研院進修過一年,接觸到了很多國外的技術資料。”沈良語速稍慢,顯得更加真誠,“回來後一直在思考如何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
這個解釋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