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天明豎起了大拇指:“沒錯,就是球狀閃電,老百姓叫它滾地雷。通常在雷暴時發生,它十分亮,近圓球形,直徑約15至40厘米不等。通常僅維持數秒,但也有維持了1至2分鐘的記錄。顏色除了彭大哥常見的橙色和紅色外,還有黃色、紫色、藍色、亮白色、幽綠色等多樣的色彩。
人類其實很早之前就發現了球狀閃電的現象,古希臘時期就有這方麵的記錄,而且也記錄到了球狀閃電穿越牆壁從戶外竄進室內的現象。在我們華夏,最早準確記錄球狀閃電的是沈括,他在《夢溪筆談》中寫了一件事:北宋一個叫做李舜舉的官員的家中就進過一個滾地雷,他家人以為屋子會被雷給燒毀,但是並沒有,屋子裡麵隻有金銀銅鐵器這些金屬器物被球狀閃電熔毀了,其它的家具都好端端一點都沒有燒灼的跡象。他家有把寶刀插在刀鞘裡麵,結果刀身被熔成了鐵水,但刀鞘居然完好無損。還有張居正也記錄過一個綠色的球狀閃電穿越他家牆壁,最後飄飄蕩蕩沒入廚房的水缸中。西方最早的記錄則是1638年的英國聖潘克拉斯教堂事件。當時一個直徑約2.4米的巨大火球衝破牆壁,在教堂內肆虐,造成多人傷亡,教堂內充滿了煙霧和硫磺味。
傳統觀點認為,球狀閃電是一種高溫等離子體團。普通閃電擊中地麵時,強大的電流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矽蒸發,形成含矽的等離子體。
後來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喬治?奧拉提出"矽烷燃燒"理論,認為是閃電能量使土壤中的矽轉化為矽烷氣體sih?),矽烷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發光,形成持續燃燒的球形火焰,且不會破壞物理屏障。
再到後來,暗物質與量子真空說占據了主流,其中俄羅斯科學家認為球狀閃電可能是"真空極化"的產物——強電場使時空量子漲落產生短暫的亞原子粒子團,這些粒子湮滅時釋放光能。而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模擬顯示,閃電中的強磁場可能捕獲宇宙射線中的暗物質粒子,形成穩定的"暗物質團",其湮滅過程產生持續發光。彭大哥,我說的這些你能聽懂嗎?”
宋峰搖搖頭:“不太懂,但明白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是打雷天氣產生的火球是吧?但我失蹤那天絕對沒有打雷!”
雲天明笑了:“彭大哥,你的理解是對的。但根據你的描述,你失蹤那天遇到的球狀閃電是人為製造的,就是你後來去蘇聯的那個基地製造的。這在後世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我和你說說,你們幾位也聽聽。
剛才我不是說俄羅斯科學家認為球狀閃電可能是"真空極化"的產物嘛,基於這個觀點,20世紀50年代末,在美蘇冷戰的軍事科技競賽白熱化階段,蘇聯高層基於對新型戰略武器的迫切需求,授意蘇聯科學院啟動球狀閃電研究項目,秘密啟動了3141項目,旨在深入探究球狀閃電並將其武器化,負責人是俄羅斯院士尼古拉伊·納爾諾夫,就是彭哥你在基地裡看到的那位尼古拉伊,配備了當時蘇聯最先進的電磁實驗設備、光譜分析儀和量子探測裝置——應該就是你說的那個量子捕捉器。這個基地彙聚了前蘇聯87名最頂尖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堅信這一研究將重塑世界軍事格局。
1960年初,項目正式啟動,研究人員開始通過查閱曆史文獻、收集民間傳說,梳理球狀閃電在自然環境下的目擊記錄,試圖從中尋找規律,並結合經典電磁學理論,設計球狀閃電的人工激發方案。最初的實驗中,雖然能夠產生強烈的電弧和等離子體,但始終無法形成穩定的球狀閃電形態。研究團隊不斷調整放電參數,包括電壓、電流強度、放電頻率等,卻收效甚微。
1965年,在經曆了上千次失敗後,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類似球狀閃電的發光現象,但僅持續了0.1秒便消散,且出現的條件極為偶然,難以複現。此後數年,研究團隊改進實驗裝置,增加了磁場控製模塊和氣體混合係統,試圖創造更接近自然環境的條件。
1970年,基地引入計算機輔助分析,對實驗數據進行大規模處理,希望通過數據分析找到球狀閃電形成的關鍵因素。然而,由於當時計算機性能有限,數據處理進度緩慢,研究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直到1975年,研究團隊雖然積累了大量實驗數據,但球狀閃電的人工製造依舊沒有規律可循,項目陷入瓶頸期,部分研究人員開始對研究方向產生質疑。
1976年,研究人員在一次偶然調整磁場強度和氣體配比的實驗中,成功製造出第一個穩定存在1.2秒的球狀閃電。這一成果極大地鼓舞了整個研究團隊,隨後的四年間,他們陸續製造出二十多個球狀閃電,最長存在時間達到3.5秒。
1980年,研究團隊嘗試將球狀閃電武器化,設計了專門的儲存和發射裝置。但在測試過程中,球狀閃電多次失控,對實驗設施造成嚴重破壞,還導致3名研究人員受傷,武器化嘗試暫時擱淺。
他們以為失敗,但現在看來,他們成功了。而你的靈魂就是他們的成果。失控的球狀閃電不知何故跑到你去找水的那個地方,碰到並擊中了你,讓你的靈魂瞬間離開了肉體。而後來你之所以有那種被召喚的感覺也很不奇怪,因為擊中你的球狀閃電是他們製造的,換言之,就是說3141基地的發射裝置相當於球狀閃電的母體,你被擊中後靈魂自然帶上了同樣的微粒子,正是那些微粒子召喚著你來到了3141基地——我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喜歡當雲天明穿成林如海請大家收藏:()當雲天明穿成林如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